奥斯卡外语片申奥片单出炉,来看看姜文冲奥
(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因为日本假期,Sir拖延了一件事没告诉你。
但这事再迟也该提——
此前,今年代表中国内地出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正式敲定了。
姜文,《邪不压正》。
这是姜文首次代表中国冲奥。
但姜文的名字,早已经名扬海外。
18年前,他导演的第二部长片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最终捧得评审团大奖。
但当他带着奖项回国后,却被告知自己的电影在国内禁止公映。
它就是被无数人封为神作的《鬼子来了》。
如今,姜文第六部电影被冠以国字号,出征奥斯卡。
像是这位天才导演的还愿之旅。
至此,所有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都已确定。
年底奥斯卡评委们将从全球影片中初选出9强,明年年初再公布最终的5部入围名单。
今年,有多大机会?
我们不妨先看看其他国家和地区都选了哪些片子,知己知彼。
中国香港
《红海行动》
最出人意料的一个选择。
多年来坚持本土创作的香港电影,竟然挑了一部讲述中国海军的主旋律电影申奥。
其实,并不奇怪。
制片方中有香港地区参与,香港当然有资格选择它申奥。
不止如此,《红海行动》流着香港的血液。
准确来说,是香港导演林超贤,硬生生把华语大片提升到了新的档次。
虽然《红海行动》离不开内地电影工业的硬件支持,可更离不开林超贤的幕后操盘。
脱胎于香港电影“乱战”时代的林导,光玩枪就玩了近30年。
更别说他还是标准的军迷,对军备、军情如数家珍。
所以在片场,他可以毫无障碍与军事顾问沟通,设计出自己想要的场面;同时,又可以亲自指导演员的走位与表演。
各种专业的军事战术,被林超贤的镜头玩得出神入化。
突击队员的攻城策略、狙击手的反狙击花招、坦克借助角度的逆转、体型悬殊的搏击技巧……
还有前所未有的全程实拍。
军舰是现实中当年撤侨的那一艘,防空炮拦截导弹的那场戏也是说打就打。
陆地战的装甲车、坦克甚至飞机,都由拍摄地摩洛哥政府提供。
《红海行动》无论代表哪个地区出征,都是华语电影的骄傲。
但,碍于剧本上的硬伤和过于煽情化的处理。
入围基本无缘。
中国台湾
《大佛普拉斯》
四个字,当之无愧。
金马奖斩获包括最佳新导演在内的5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
虽然在最佳剧情片的角逐中遗憾落败于《血观音》。
但在Sir眼中,它就是去年最好的台湾电影,甚至几乎是最好的华语电影。
去年多伦多影展,《大佛普拉斯》被称为“等待被发掘的亮眼宝石”,导演黄信尧,也被赞“台湾的卡夫卡”。
一个行车记录仪的故事,揭开了两种生活。
一种是黑白的,属于穷人;
一种是彩色的,属于富人。
但《大佛》没有把这两种生活对立。
导演用极度荒诞的手法,表达着两个世界的错位。
想让你笑时,他用的是悲剧。
比如那两个穷人的对话:
“等我有钱了……”
“你怎么可能有钱?有钱人都是三分靠作弊,七分靠背景。你呢,你背后有什么?”
“我背后有凤梨、香蕉、芭乐,还有……莲雾。”
是的,背后墙上的挂历上,这些全有。
一个好笑的段子,却暴露了他们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穷日子。
当他想让你哭时,用的又是喜剧。
穷人死了,他的遗照居然是被警察抓捕的电视截图——他唯一的一张照片。
照片上,他被死死按在地上,表情尴尬而滑稽。
但Sir却看得悲从中来——屌丝的一生,就是被死摁着头活下来的。
这恰恰是一张最合适的遗照。
是喜?是悲?
对生活事无巨细的细腻笔触,正是传承了台湾电影的魅力。
不管是侯孝贤、杨德昌、张作骥……都拍出过很好看的写实主义或魔幻现实作品。
就像黄信尧导演说的,去关心别人视而不见的地方:
“就是有一些生活的感触,例如生活中有很多像肚财和菜埔这样的角色,我就会觉得社会对他们视而不见,我就想要讲他们的故事。”
而大家视而不见的地方,更可能产生触及灵魂的好作品。
虽然《大佛》极端的本土气息,很有可能在奥斯卡水土不服。
但Sir真心希望它能入选。
韩国
《燃烧》
去年全球影评人最一致好评的作品——
MTC89分(满分百分);
戛纳场刊史上最高3.8(满分四分)。
《燃烧》改编自村上春树短篇小说《烧仓房》,用李沧东的话说,这是一个苦苦寻找八年的故事。
但李沧东却把它拍成了一部让普通观众“看不懂”的电影。
因为他在故事里填满了太多元素——
故事是爱情片,形式是悬疑片;
表面是三角恋,内核是社会阶级的捕食链。
电影里有美到让人窒息的日落之舞。
但同时,也有一个冷血到让人不敢相信的结局。
观众无法在电影里找到总结陈词,也无法产生一致的情绪。
自始至终,《燃烧》都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
也因为没有准确答案,所以它的意象,也就一生二,二生三……地丰沛起来。
这就是一部“你理解越多,困惑越多”的电影。
而积累下的困惑会在往后生活里的某个瞬间,如洪水一般把你冲醒,恍然顿悟。
这就是好电影的价值。
《燃烧》必定会成为最佳外语片的有力竞争者。
日本
《小偷家族》
戛纳金棕榈得主,几乎提前占据一个入围名额。
评委全体赞不绝口。
评审团主席凯特·布兰切特说,它是“表演、执导、摄影画面全方位的精彩”。
加拿大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说,它“同时兼备了优雅和深刻,赢得所有评委喜欢”。
依然延续是枝裕和对日常生活的细微观察,讲述一个靠偷盗为生的“家族”。
在他的故事中,主角总是社会中那些困惑、孤单的群体。
有《比海更深》里颓丧的中年人,有《海街日记》里被婚姻困惑的女人们。
这一次他把视野放得更低——底层的犯罪者。
《卫报》评价说:
该片用现代的视角,对日本社会进行了解剖——
精于算计,现实主义,平静而清澈,像一杯冷冷的白开水。
是的,白开水。
是枝裕和对社会的解剖,总是能摆脱“刻意营造”的气质。
即使是再阴冷的街角,在他的镜头里也充满暖意。
这就是是枝裕和所代表的“日本哲学”——
世界很冷,生活有时令人绝望。
所以啊,所以才要努力地美一下。
以此哲学,去看是枝影片的所有细节,你就不仅仅会收获“丧”——
警察问父亲,教小朋友偷东西,不心虚吗?
父亲对着镜头说:
因为除了盗窃之外,我没什么东西可以教他了。
母亲同样:
我们只是收留她而已,抛弃她的应该另有其人吧。
他的电影总能把光照进人们心灵最阴暗的地方。
很简单,因为好的电影就是看得见阴暗,也看得见光。
曾经有记者问是枝裕和“什么是好电影”,他说:
“我认为好电影,就是让人看完之后,长久不能忘怀的,会真切地对你的人生造成一点点改变的电影。”
是的,一点点改变。
他不说大话,因为生活没有大话。
这也是他能多次征服业内人士的原因——大片太多,不说大话的太少。
墨西哥
《罗马》
为什么把墨西哥放在除亚洲地区外的第一位?
因为这个奖,墨西哥人志在必得。
近年世界影坛诞生了一个耀眼的组合——墨西哥三杰。
阿方索·卡隆、亚利桑德罗·伊纳里多、吉尔摩·德尔·托罗,三位导演把墨西哥在世界影坛的地位推到顶峰。
14年,阿方索·卡隆创造历史,凭借《地心引力》成为第一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墨西哥导演;
16年,亚利桑德罗·伊纳里多凭借《荒野猎人》荣获最佳导演;
18年,吉尔莫·德尔·托罗的《水形物语》又赢得最佳影片。
更可贵的是,三人感情还很好。
经常为各自的作品支招、客串,在国际舞台也互相力挺。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吉尔莫·德尔·托罗、阿方索·卡隆
三人称霸了奥斯卡的最高奖项,接下来的目标便瞄准了最佳外语奖。
第一个发起冲击的是老大哥阿方索·卡隆。
《罗马》是一部纪录片式的西班牙语电影,故事发生在墨西哥城一个中产阶级社区“罗马”,讲述一个年轻保姆与四个孩子相处的故事。
这是阿方索自传式的电影,他在采访中说拍《罗马》有三个初衷——
介绍以自己幼年保姆为原型的角色;
回溯自己童年父母感情破裂分开的记忆;
用黑白片的形式拍摄。
回归自我,又透露着超越自我的野心。
曾经用科幻片征服世界的他,试图用最原始的制作再次证明自己。
光是预告片,就把Sir看得入迷。
看似日常的剧情,却被拍得梦幻而充满生机。
一个保姆洗地板的长镜头,不听声音,你会以为这是海边的浪花。
在认真看下去,倒影里闯入天空里的飞机滑翔而过。
画外音与画内情景,是两个世界;
画内情景的天上和地下,又是两个世界。
再看这些灵动的光影与跳脱的调度:
大师就是大师。
而《罗马》目前所得到的成绩,也足以提前预定一个入围名额。
威尼斯电影节斩获最高奖项“金狮奖”;烂番茄新鲜度98%,59个评价中只有一个差评。
甚至,出品方Netflix破例让《罗马》在墨西哥院线提前放映了一个月,保证电影能够获得参选资格。
剩下的悬念,大概就只有最终是否能如愿胜出了。
伊朗
《签约幽会》
伊朗电影的水平一直过硬。
从大师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到近年凭借《一次别离》和《推销员》两次摘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阿斯哈·法哈蒂。
伊朗电影从不缺天才,也不缺少有力量的故事。
《签约幽会》的剧情简介,看起来又是一次没有出路的人性挣扎:
法医病理学家纳里曼博士与一名摩托车手发生车祸,伤及他8岁的儿子。他提议将孩子带到附近的诊所,但这位父亲却拒绝了他的帮助。第二天早上,医院里,纳里曼医生发现这个小男孩竟然死了……他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困境:孩子死于车祸还是死于可疑的食物中毒?
电影同样已经摘下颇具分量的奖项——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导演。
实力不容忽视。
波兰
《冷战》
波兰最近一次获得该奖,就在年,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的《修女艾达》。
3年后,这位波兰导演很有可能马上迎来第二次惊喜。
他就是今年戛纳最佳导演奖的得主。
用一段冷战时期的炙热爱情,串起了那个如履薄冰的时代,各国人民的暗流涌动。
一位浪漫的男音乐家,一位奔放的女歌手;
一个来自放纵自由的巴黎,一个来自斯大林统治下的波兰。
故事背后的暧昧,应运而生。
虽然说戛纳与奥斯卡的口味,一直不太一样。
但一个入围名额,不在话下。
比利时
《女孩》
一群青春的芭蕾舞少女,他个头最高,占据C位。
他是人群中的焦点,同伴们看他的眼神好像有点怪。
Sir没写错,这位海报中间的“女孩”,是一名男生。
比利时选送的片子,是一部讲述变性人的电影。
主角Lara为了芭蕾舞的梦想,虽然年龄偏大起步晚,却比别人付出更多,苦练到脚尖破皮,血肉模糊。
支撑Lara坚持下去的,不只是成为芭蕾舞蹈家的梦想,还有成为一个女孩的愿望。
没错,“他”其实是家中的长子,名叫Victor。
LGBT题材,必然会引来较高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