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这么想搞垮伊朗
美伊关系以年为转折分界线的:在此之前巴列维王朝治下的伊朗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在此之后伊朗被美国视为自己在中东最大的劲敌。由此可见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王朝是美伊关系分道扬镳的转折点,然而国家外交政策从来都是向前看的:美国和越南不是还经历过战争吗?如今不也关系正常化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是建立在推翻亲美的巴列维王朝这一基础之上,可这并不意味着美伊关系会长期持续对立下去。尽管表面上看起来美伊之间的分歧似乎是意识形态理念的对立,可实际上归根结底还是各自国家利益的博弈。
要知道美国和伊朗为什么发展到今天的地步有必要先对美伊从盟友变成劲敌的过程进行一番梳理。我们不妨先看看当初巴列维王朝为什么要与美国结盟。事实上这和伊朗在中东地区所面临的地缘政治格局密切相关。中东地区的主体民族是阿拉伯人,然而伊朗却并不属于阿拉伯国家的范畴:中东地区主要有阿拉伯、波斯、土耳其、犹太和库尔德五大民族,而伊朗的主体民族其实是波斯人。波斯人伊朗全国总人口的66%左右,伊朗的的语言也是以波斯语为主。早在公元前年~公元前年的两百余年里伊朗人的祖先就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超级大帝国。
尽管古波斯帝国在公元前年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所灭,但在公元年萨珊王朝重建波斯帝国。萨珊王朝全盛时期的土地面积达到约万平方公里,人口约达万。这时阿拉伯人的祖先还是沙漠中毫不起眼的游牧民族。因此伊朗一直把年前加西亚之战中被阿拉伯人打败看成是永远的耻辱,即使在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却在文化上不得不倚重波斯文化:尽管波斯人接受了阿拉伯人传来的伊斯兰教,然而诸如像《一千零一夜》这样的诸多阿拉伯文学作品在相当程度上借鉴了波斯文明。这些都令波斯人内心深处始终潜藏着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这种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伊朗总是刻意显示自己所不同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特点。尽管伊朗人和阿拉伯人一样信奉伊斯兰教,然而伊朗人所信仰的却是在伊斯兰教中处于少数派地位的什叶派。长期以来伊朗和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的阿拉伯国家之间就积累了太多矛盾。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阿拉伯人后皈依了后者所信奉的伊斯兰教逊尼派,伊朗在中东地区受到孤立排挤的格局并没改变。进入近代之前伊朗始终致力于夺取中亚和阿富汗,从而取得对当时的逊尼派霸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实力优势。然而形势在19世纪晚期悄然发生了变化。
随着西方列强的日渐崛起使当时的中国、印度、土耳其等亚洲国家或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或直接被完全占领。在这一过程中伊朗的恺加王朝成为了英国和俄国的争夺的势力范围。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恺加王朝经济萧条,封建统治者专横、残暴,一时间举国上下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年恺加王朝波斯哥萨克旅军官礼萨·汗在英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成为实际执掌伊朗军政大权的首相兼国防大臣。年12月礼萨·汗推翻恺加王朝,正式建立巴列维王朝,成为巴列维王朝的开国之君。礼萨·汗上台这个时间点恰恰位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这一时期作为老牌世界霸主的大英帝国正在走下坡路,与此同时美国正犹如一颗新星冉冉升起。这时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已然超过英国,不过美国还并没能在金融、军事以及国际政治影响力等各方面全面超越英国,美国真正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要等到二战后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老霸主英国与作为新兴大国的美国之间其实是存在一种竞争关系的。伊朗恰恰是当时英美地缘政治博弈的主舞台。伊朗之所以成为英美地缘政治博弈的主舞台源于石油: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的,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石油资源的战略意义日渐凸显。
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早期出产的石油是供照明使用的,然而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就使石油成为工业化大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年美国海军计划处在一份报告中提到:美国准备同英国在商业上展开竞争。油田的重要性使美国人的目光投向了中东地区。这时的美国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石油供应。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判断:美国当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将在九年零三个月后耗尽。为此美国国务院怂恿作为美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商之一的标准石油公司研究“与伊朗政府就在英波石油公司特许权范围之外的伊朗北部达成协议的可能性”。
当时英国想趁巴列维王朝立足未稳之机迫使伊朗签订英伊协定:规定英国在军事、财政、关税等方面享有完全控制权,从而把伊朗变成保护国。礼萨·汗这个人尽管是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得以上位的,但他对自己的权力相当看重,所以他对英国方面试图控制伊朗的企图其实是高度警惕的。他并不甘心扮演英国人的傀儡这一角色,因此他从一上台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伊朗逐步摆脱英国的控制。恰恰也就是在这时美国开始被礼萨·汗视为是牵制英国的力量。事实上在当时的伊朗有这种想法的可并非只有国王礼萨·汗一人而已。
当时的伊朗报纸上充斥着这样的报道:“英国人和俄国人在波斯的介入已足够深了,他们正不断侵害着这个国家的独立性;美国这个新兴帝国是最好的救星。如果我们的国家能与富裕的美国建立经济联系,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在资源上将不会再一无所获,我们将很快脱离贫困的折磨”。当时伊朗全国都把美国视为牵制英、俄的力量,一时间伊朗的宗教界人士、政界人士、商界人士以及普通民众纷纷对美国投资进入伊朗表示欢迎。伊朗与美国的外交关系开始进入蜜月期,美国试图以此取代英国在伊朗的影响力,然而随着美国资本在伊朗的影响力日渐增强之后两国的蜜月期就戛然而止了。
美国从来都不是为帮助伊朗人从英、俄的压迫下解放出来而来帮助伊朗人建设的,美国人之所以来到伊朗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尽管在一开始美国的确会出于自身利益对英、俄构成一定牵制作用,然而美国与伊朗的利益并不一致,所以双方的蜜月期其实是难以持久的。很快伊朗报纸的态度就变成“美国人和英国人完全就是一回事,他们都是欺负弱小的拜金者,只想着为自己捞好处”。年9月16日礼萨·汗之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承父王之位,成为巴列维王朝的第二代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上台时曾宣誓作为立宪君主会将权力下放给议会政府,然而实际上他却在逐渐干预政府事务。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致力于恢复军队并确保军队作为君主的主要力量而置于皇室的控制之下。年穆罕默德·摩萨台当选伊朗首相。这位首相一上台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就包括将外国控制的石油资源收归国有,而英、美两国的石油公司就在没收范围。美国中央情报局随即策动了一场阿贾克斯行动:在年8月19日推翻了摩萨台政府。此后伊朗尽管名义上是一个君主立宪国,实际上已恢复了巴列维王朝的王权统治。这时以美、苏两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冷战对峙的世界格局已然形成。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是靠美国人的支持才得以坐稳王位的,同时伊朗作为以波斯人为主体的什叶派国家在中东外交格局中的孤立状态也使其需要寻求外部支持,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巴列维王朝和美国结成了盟友关系。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外交政策上执行亲美的路线方针,与此同时他在国内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国的援助推行以土改为核心的“白色革命”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试图按西方模式建立全新的伊朗国家。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生活模式和价值体系被引入伊朗,与此同时西方的生活模式和价值体系同伊朗传统的伊斯兰教义发生了摩擦。
由于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激进的土改措施使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求生,然而伊朗的工业和城市发展建设却不足以满足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们的生活需要,一时间伊朗失业人口激增。伊朗底层人民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和宗教人士对西方模式的质疑日渐合流形成强大的主张恢复伊斯兰传统的民意基础。年对巴列维王朝极端不满的伊朗民众发动了伊斯兰革命运动,推翻了统治伊朗54年的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新生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随即解除了美伊同盟,但解除美伊同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和美国反目。
伊朗革命打出的口号是“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从这个口号可以看出伊朗其实并不想倒向苏联,也不想完全站到美国的对立面,而是希望在当时美苏两极对立的格局下以意识形态为准绳将伊斯兰世界联合起来,从而使伊斯兰世界摆脱美、苏两强的钳制,最终形成国际格局中的独立一极。这实际上与当时的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利益同时构成冲突。美、苏在中东的博弈是为争取自己在该地区的主导权,可不是要为伊斯兰大一统做嫁衣。伊朗这种做法相当于是要在美苏两强的夹缝中夺食,但事实上这样做的国家可不是只有伊朗。
印度就是一个同时在美苏之间两面讨好的典型例子:印度从独立伊始就带头搞“不结盟运动”,拒绝选边站,外交政策非常灵活。以世界级大国自居的印度并不愿过度亲近任何一个大国,而是试图在大国博弈格局中坐收渔利。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凭借特殊的地缘格局在国际上左右逢源。时至今日印度一方面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又与俄罗斯在武器交易等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印度能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那么伊朗为什么就不行呢?美、苏两国受地缘距离的限制在中东的影响力都相当有限,所以必须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当地代理人维持自己的利益。
伊朗好歹也是中东一大强国。如果伊朗也像印度一样在美苏之间两面讨好,那么是不是也会成为像印度一样被美、苏两强竞相拉拢的对象呢?然而现实却是伊朗在美国持续的威胁打压之下与俄罗斯越走越近,那么美国为什么一定要想方设法搞垮伊朗呢?这不明摆着是把伊朗推向自己的战略对手吗?这还得从当年巴列维王朝与美国结盟说起:巴列维王朝时代与美国结盟是为制衡逊尼派阿拉伯国家,然而美国和伊朗结盟其实是为实现对中东这一事关石油美元体系安全的战略要地的控制。当然单纯只是拉拢伊朗还不足以使美国实现控制中东的既定目标。
所以美国在与伊朗结盟的同时也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缔结了盟约。海湾阿拉伯国家与美国结盟使伊朗西线面临阿拉伯国家的严重挑战,而美伊同盟的存在又使伊朗在当时的冷战格局中承受着来自苏联的巨大压力。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后改变了巴列维王朝的外交路线:伊朗开始积极致力于对外输出什叶派革命理念,试图构建包括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国在内的中东什叶派走廊。伊朗这样做实际上是想在中东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什叶派主导体系,而这是美国所不可能接受的。事实上美国作为全球霸主最忌惮的就是某一地区出现足以独霸该地区的强势地缘势力。
因为这会威胁到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进而动摇美国的世界霸权。美国在世界各地都有利益,不过中东地区对美国的战略意义尤为重要。年7月1日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二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从此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世界上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作为国际交易的结算货币,由此奠定了美元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也奠定了美国在国际贸易金融领域的垄断地位。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随后美国又适时建立美元石油交易体系作为替代。
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霸权地位由此一直延续至今。美元霸权使美国可以通过对其他国家薅羊毛这种方式发展壮大自己。美元石油霸权是美国全球霸权的核心支柱之一,所以作为世界主要产油地区的中东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就有着格外重要的地位。美国在中东这种事关石油美元体系稳定的地区尤其不能容忍出现足以独霸该地区的强势地缘势力,因为这直接涉及美国霸权的核心支柱。偏偏中东地区对美国而言又是地缘关系极为疏远的地区,所以一旦中东出现区域性霸主就会令美国生出强龙难压地头蛇的担心。这也恰恰正是美国忌惮伊朗的根本原因。
伊朗之所以成为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在本质上就是因为伊朗具备成为中东潜在区域霸主的实力。事实上即使是在美伊关系密切的巴列维时代美国同样与以沙特为代表的逊尼派阿拉伯国家结盟,而这些国家恰恰是伊朗的战略对手。美国与沙特的盟友关系在当时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当然是首先针对苏联的,但事实上也暗含有制衡伊朗的考量。美国可不是只对伊朗如此,事实上美国对伊拉克何尝不是如此?巴列维王朝覆灭后美国和伊朗的关系紧张起来,于是美国通过扶持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与伊朗对抗,由此引发了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期间美国对伊拉克的支持不可谓不大,然而当伊拉克渐渐具备成为中东潜在区域霸主的实力后美国就转而开始打击伊拉克。类似的例子还有日本:美国为实现自身战略目标而一手扶持了日本的战后复兴建设,然而当日本经济的发展对美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霸主地位构成挑战时美国就开始采取遏制打压的政策了。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曾积极致力于改善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可他得到的是什么呢?是俄罗斯的战略武器被削减,是休克疗法使俄罗斯经济濒于破产,是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被北约东扩不断挤压......
伊朗与美国的对立表面上是亲美的巴列维王朝被推翻所导致的,可又怎么解释伊拉克、日本、俄罗斯的被打压呢?无论采取亲美立场或是反美立场,只要实力强大到令美国感觉有威胁的程度就一定会成为打击对象,这是美国一以贯之的外交路线所决定的。即使伊朗主动向美国示好,可只要伊朗不放弃自己的什叶派革命理念,不甘心彻底扮演美国依附者的角色,那么美国就不可能对伊朗这个具备成为中东潜在区域霸主势力的国家网开一面。然而伊朗会甘心扮演一个依附者角色吗?伊朗会自我削弱实力吗?显然伊朗人的民族自尊心使他们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条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