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见发生大爆炸的黎巴嫩,是整个中东世界
当地时间4日下午,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发生了大爆炸,从流出的视频看,爆炸场景宛如末世天劫。
美国总统特朗普、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等人,都在第一时间做出了表态。西方社会显然对这起事件极为重视。
而在中国的舆论圈里,气氛则比较微妙,昱弟看到很多人在说,哎呀,中东又乱了,西方是不是又要把注意力投向那里,咱们的压力能减轻些了吧?
想说清这个问题,要费点笔墨,因为西方人对这个地方感情很复杂。
严格说来,发生爆炸的黎巴嫩不属于中东。至少在地理上,它和土耳其一样,属于欧洲人概念中的“近东”地区。
虽然在咱中国人的观念中,近东与中东都属于西亚,但在欧洲人的观念中却很不一样。
就拿黎巴嫩这个地方来说,这里在古典时代就当过希腊的殖民地,后来罗马帝国又在这里建立了东方的统治中心,当地的巴尔贝克神庙是现存最大的古罗马时代建筑。在当时的希腊、罗马人眼中,这里更靠近经济、文化发达的希腊,而今日文化昌明的西欧反而很荒蛮。
可以想见,如果罗马帝国不灭亡,黎巴嫩这个地方可能至今仍是环地中海西方世界的一部分。欧洲人看那里,可能就跟咱东部沿海城市的人看西安或者兰州一样。
但罗马帝国没有同时代的东方汉王朝那样幸运,在破碎之后缺乏真正成气候的继承者。7世纪伊斯兰帝国崛起后,整个近东地区沦入敌手,近东的概念自此时起才在欧洲形成,在感情上,大约跟东晋和南宋人说“汉唐故土”类似。
当然,欧洲人不是没想过“收复”这些地方。大约在咱这边岳飞写“还我河山”的时代,西欧基督徒在教皇的牵头下组织过声势浩大的十字军东征,还在近东建立了一些十字军堡垒,其中坚持最久的就是黎巴嫩境内的西顿城堡。
这个地方今天是黎巴嫩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但当年却是整个伊斯兰世界的眼中钉、肉中刺,被围着打了很多年。
欧洲的骑士们选择赖在这里不走是有道理的,你打开地图看看就知道了:黎巴嫩这个地方,北接安条克、大马士革,南临耶路撒冷,向东可进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向西可退守塞浦路斯岛,西方只要还对“光复故土”有想头,就得占住这个点。
但跟南宋最后不仅没有“还我河山”反而迎来了崖山之役一样,西顿城堡最终还是在年被马穆鲁克穆斯林攻克了。
马穆鲁克人给了当地的十字军后裔俩选择:要么信安拉,要么去见安拉。于是很多祖籍西方的十字军后裔最后伊斯兰化了,但他们皈依后在穆斯林内部形成了一个很奇特的阿拉维派,在教仪上与伊斯兰教其他派别有很大差别。
今天的黎巴嫩人,在血缘上仍有点西方人的影子,比如好莱坞大帅哥、演过《黑客帝国》的基努·里维斯,其实就是黎巴嫩贝鲁特人。
所以西方、或者至少欧洲人,对黎巴嫩的态度是比较亲的。一战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解体,法国托管了叙利亚和黎巴嫩,也许正是这种特殊情结作祟,法国在黎巴嫩采取了与叙利亚不同的殖民政策,大量任用黎巴嫩当地人对中东地区进行代理统治。在当时法国殖民者的眼中,黎巴嫩人是中东人中相对比较好打交道的群体。
应当说,法国人在黎巴嫩的统治是较为成功的,贝鲁特因而获封“东方小巴黎”。
所有这些,造就了黎巴嫩是整个“中东世界”最像西方的地方。
你看看黎巴嫩的国旗,会发现上面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而是一颗雪松树(《圣经》中雪松被认为是植物之王),可见它的穆斯林化程度较浅,国内的宗教力量也是基督、伊斯兰各占一半,文化极其多元。
至此,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今天爆炸一发生,整个西方世界的元首纷纷出来发声。这个地方确实跟西方很亲,如果真的出了什么大乱子,很多国家(比如法国)在精神上接受不了,这里毕竟是他们曾经投入心血的地方。
但西方估计也就是精神上哀悼一下而已,真要为这事影响自身的战略,不太可能。
正如当年的十字军东征以惨败收场一样,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自“9·11”以来在中东的行动已经被证明是一场无谓的消耗。美国在这里空耗了大量的国力,但却没有收到太大的成效,还给中俄等战略对手留下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年叙利亚危机爆发时,奥巴马政府已经对插手干预中东事务表现得兴致缺缺,不管是奥巴马还是特朗普,他们这些年来在中东投入的精力都是逐渐减少的。
此次爆炸案发生后,美国国防部官员就表示:目前没有迹象表明,发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大爆炸是一次袭击。
白宫的最新表态说得也很明确:如果有迹象表明该地区有人采取这一超规模的行动,美国会自动触发增加对该地区美军和资产的兵力保护机制,但到目前为止,这些都还没有发生。
显然,在一心要撤的美国人眼中,这是场意外,但也只是场意外。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吧。年以前,黎巴嫩这个地方曾经见证过十字军离去的背影,从中东泥潭中拔出腿的西方向着更西方拓展,开启了另一段故事。如今,黎巴嫩也将见证西方的再度离去,西方的眼光已经越过了中东,投向了更东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