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热映在黎巴嫩我想有个家当珍惜神所
剧情描述12岁男孩赞恩出生在破败的贫民窟,反控父母,让他诞生在这个不公不义的世界。
中东地区的人总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就算黎巴嫩人穷到口袋里只剩一毛钱,他们依然会打扮体面地出现在你面前”,黎巴嫩人在中东是出了名的BeautifulPeople,除了会装扮外,他们所说的阿拉伯语口音还特别温柔抚媚,喜欢在交谈中夹杂些法语,是其他国家阿拉伯人眼中视为“性感”的代名词。
《我想有个家》已于2月8日上映。
由于过去受到殖民注1的关系,黎巴嫩的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和法语,除了是大诗人纪伯伦(KahlilGibran)注2的故乡外,首都贝鲁特还有个“中东巴黎”的美称。然而历经了内战后的黎巴嫩,许多建筑物上仍有清晰可见的弹孔痕迹,美丽的奥斯曼式建筑也难逃劫数。
是导演娜迪.拉巴基的第三部电影,剧中讲述一名12岁男孩赞恩在贫民窟挣扎求生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由非职业演员们的杰出表演撑起全片,而剧情更让人匪夷所思,在坎城放映时不少观众泪如雨下,被国际媒体形容“哭翻一整袋纸巾”。元月十七日在西门町真善美的媒体试映,同样感动所有的媒体人,当然也包括了我。
全片没有一位专业演员,全是由当地挑选出具有生活体验的非职业演员演出,诠释角色情感真切直接,感动催泪广获国际好评,其中尤以主要小演员赞恩的演出最为动人,获美媒注3誉为“小詹姆斯狄恩”。
剧情描述12岁男孩赞恩(赞恩·阿勒费亚饰)出生在破败的贫民窟,父母只生不养,更无力赚钱养家、拒绝给小孩受教育,导致孩子沦为没有身分证明的黑户,生活处境更为艰难。懂事的赞恩帮忙父母照料家中7个须兄弟姐妹,每天早上街头叫卖果汁赚钱,他一肩扛起家中经济重担。
赞恩父母因缺钱走投无路,将年仅11岁的妹妹“卖”给商人当作老婆。无力保护妹妹的赞恩难过地离家出走,未想传来妹妹意外身亡的噩耗......怒气难消的赞恩愤而持刀为妹妹报仇而犯下刑案,灰心的他在狱中反控父母,让他诞生在这个不公不义的世界...我猛然想到冯小刚在电影描述河南大饥荒时,父母迫于无奈,易子而食、老东家范殿元女儿从妓而生的悲惨情节!
导演娜迪·拉巴基展现了非常惊人的选角能力,她发掘了最合适的演员群,而这些演员的生活境遇,也恰巧与他们片中扮演角色的真实背景密切相关。男主角赞恩.阿勒费亚为了生活,10岁就开始当送报员,而他片中11岁的妹妹则是个如假包换的叙利亚难民,还曾在贝鲁特街头卖口香糖。娜迪.拉巴基以绝对的同理心和超乎常人的耐力与毅力,与这些演员相处进而培养默契,终于在团队拍摄天后,完成这部深具情感与说服力的电影。
“就算黎巴嫩人穷到只剩一毛钱,依然会体面地出现在你面前”──美丽又冲突的“中东巴黎”,与它“性感”的居民。“黎巴嫩”一词在媒体上被提及时,大多时候与内战、恐怖攻击等较负面的新闻脱不了干系,;这个基督徒与穆斯林参半的黎巴嫩,众多的教堂与清真寺比邻而立,常能听到钟声与叫拜楼上的祷声相互响起,颇有趣味。
(照片来源/海鹏影业脸书)黎巴嫩人的共识,他们国家有太多纷扰,所以每个人都有一套贯彻“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黎巴嫩是个保守与开放、美丽与哀愁共存的地方,你能在贝鲁特街上看见两个女孩有说有笑,一个戴着头巾、另一个穿着火辣;以及一辆辆老旧的车子里,坐满衣着时髦、准备赴约的男男女女,每件事情都是那么地冲突,却又和谐地存在。
如果,明知孩子生下来要面对的只有贫穷与绝望,那么生下孩子的这个决定,究竟是父母的爱、是血脉延续,还是一种极其自私的丧尽天良?
黎巴嫩电影《我想有个家》以贫穷、儿童、难民、素人演员等话题,在国际媒体上吸引了不少目光。“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祂所给的赏赐。”(诗篇一百廿七3)所以教养子女,是父母二人共同的责任。但是到底怎么教呢?圣经给我们宝贵的提示是第一,要照着上帝的教训去教:“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以弗所书六4)
其次,圣经既然特别提到父亲,可见在上帝眼中,做父亲的责任特别重大。圣经说:“丈夫是妻子的头。”(以弗所书五23),做头就是自己先带头做好榜样,疼爱这个家,保护这个家,对家庭负责任。第三,父亲是头,身为做妻子的,便须合作,帮助丈夫。上帝给男人造一个女人的用意,是要“帮助他”。
诚然,剧中赞恩的父母是不及格的,生养众多却不予照顾;满足个人一己之私却不满足子女基本权益与需求;儿女最需要的,不是金钱、物质,而是父母多和他们相处,让他们有安全感。父母亲要多花时间与子女谈心、玩耍,透过彼此的接触来发掘每个孩子的特性、天分、长处、性格等。
身为父母自己当知道,上帝祂不是要我们比别人聪明能干,祂只要我们“良善、忠心”。每个受造的人都各有不同来自上帝的天赋,每个人都当对上帝所给的天分负责。若给子女从小培养了这些正确的观念,他们便会尽自己的本分,追求忠心良善,勤奋不闲懒。
若子女整个心都向准上帝,便能明白上帝的心意是:“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事,作上帝百般恩赐的好管家。”(路加福音12:48;彼得前书4:10)上帝是我们的老板,我们的一切都属于祂,责任是作个忠心善良的管家-善用祂给我们的恩赐去服事人,并借服事人而荣耀神。
上帝眼中看重的是『责任』,而非比较,祂会以祂的标准来审判我们,所以最重要的是我们做了些什么是有永恒价值的。
身为父母的用上帝的话语教育子女,并且言行一致,在家在外,以身作则,表里如一,使儿女成为敬虔、爱上帝的人。清楚解释且让孩子明白,上帝的原则就像物理上的原则,不能妥协。地心引力是物理原则,一次也不能违反;但是父母的意见,则是可以商量的。父母经验的智慧,不是真理,可做借镜,但不是绝对的。上帝造人,各有不同。圣经告诉我们,上帝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创世记1:26-27)
每个孩子出生时,有如一张白纸,我们有责任告诉他们,上帝给我们的诫命,都是为了叫我们得福。“上帝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创世记1:31)他们若知道上帝爱他们,所有诫命,都是为了预先提醒我们,他们便自然愿意顺服且跟从上帝的吩咐去做。
父母要让儿女知道,我们的创造者是一位伟大、全能、全知的独一真神。圣经说:“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希伯来书9:27)上帝的审判是最公正真实,是最后的判断。倘若父母能明白这道理,与子女一同实行出来,就可以成为上帝眼中成功的人,即达到上帝的标准:“良善”和“忠心”。
(照片来源/海鹏影业脸书)注1
黎巴嫩共和国(阿拉伯语:;亚拉姆语:)通称黎巴嫩,是位于亚洲西南部(西亚)、地中海东岸,习惯上称为中东国家。该国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黎巴嫩是中东地区最西化的国家之一,这与它和基督教有着十分密切的历史有关,境内更有人类最早一批城市与世界遗产,这些文明古迹最古老的具有长达5,多年的历史,因而在旅游业中相当著名。
黎巴嫩旧译利巴嫩,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地区,其名称最早见于前25-前23世纪的埃勃拉文书。早在2多年前,腓尼基人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现在黎巴嫩小店里经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制品。腓尼基人是第一个环非洲航行的民族,发明腓尼基文字。黎巴嫩过去曾经盛产香柏,这些参天巨树都是邻近国家的重要建筑材料。这些有关黎巴嫩的零散记录,都可以在旧约圣经里看得到。后来,古罗马占领黎巴嫩,并修建举世闻名的巴尔贝克神庙,该神庙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最大的罗马古建筑之一。
由于黎巴嫩扼守亚非欧战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经占领过黎巴嫩。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统治;七至十六世纪初成为阿拉伯帝国一部分。年被鄂图曼帝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法国委任统治地。年6月英军在自由法国部队协助下占领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国部队宣布结束对黎的委任统治。年11月22日黎巴嫩摆脱法国委任统治宣布独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国。年12月英、法军全部撤离黎巴嫩。
注2
哈里利·纪伯伦(阿拉米语:,阿拉伯语:,本名是GibranKhalilGibran,年1月6日-年4月10日),哈里利·吉布兰是旧译。另外“KahlilGibran”也是另一个他被人所知的名字,黎巴嫩诗人,代表作:《泪与笑》、《沙与沫》、《先知》。
纪伯伦出生于黎巴嫩(当时属鄂图曼帝国统治)的一个马龙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规学校教育。后随家庭移居美国。在美国上学时显露出艺术天赋。Kahlil的产生就是因为在美国学校的记录错误。年赴巴黎师从罗丹学习艺术。后兴趣转向文学,初期用阿拉伯语,后用英语进行写作。纪伯伦的许多作品都带有基督教色彩。年逝世于美国纽约,遗体葬于黎巴嫩。
注3
《综艺报》(Variety)由著名报人赛姆西尔佛曼于年在好莱坞创办,以报导世界电影之都的新闻、电影收视率、票房、演员和制片厂老板人事异动等重大新闻为卖点,每周出版5期。随着好莱坞逐渐发展,该报的影响日益扩大,许多演艺明星为自己能得到该报记者采访或在该报刊载广告为荣。为吸引读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