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周总理接见曹聚仁,谈及对蒋家父子安
前言
年8月23日,厦门前线解放军的远程大炮整装待发,中午12时,三万颗炮弹在短短一个小时内全部倾泻在金门岛,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金门炮战。
令人奇怪的是,在炮战开始前几个小时,新加坡的《南洋商报》就发表了金门即将炮战的消息。无独有偶,10月6日北京方面发表公告,宣布停火7天,而《南洋商报》在3日便得到消息,并于10月5日发表关于此事的报道。
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必然是最高机密,为何却在一家海外报纸上屡次曝光?
“炮击金门”消息遭海外报纸提前曝光
年7月,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叶飞突然接到通知,让他立刻赶回福州,接听北京打来的保密电话。电话另一头的总参作战部长王尚荣在确定叶飞的身份之后,向他宣布了中央的命令:
“中央决定炮击金门,指定由你指挥负责。”
当时韩先楚是福州军区司令员,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理应由韩先楚来指挥,怎么会落到自己头上。叶飞不解地询问对方,到底是不是中央决定让他来指挥,是不是毛主席的决定,王尚荣肯定地回答道:
“是中央和毛主席的决定。”
“我接受命令负责指挥。”叶飞得到肯定的答复,坚定地说道。
为什么中央会下定决心作出炮击金门的决定?还要从“中东事件”的爆发说起。
作为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地区,再加上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地区很早就是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早在20世纪40年代,英美国家就对中东地区虎视眈眈,打着世界和平的旗号干预中东地区的内政,引起当地人民的强烈不满。
在“炮击金门”发生的前几个月,黎巴嫩人民推翻了卖国的夏蒙政府,伊拉克人民紧随其后,消灭费萨尔王朝建立共和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烈火很快烧遍了中东地区。
中东人民的正义战争,令英美国家大为震惊,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不顾全世界人民的反对,悍然出兵干涉。7月中旬,美军陆战队在黎巴嫩首都附近登陆,英国空降兵大摇大摆地降落在约旦的土地上。
自此一场正义的战争笼罩在英美国家的阴影中,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掀起了声援中东的浪潮,新中国各大城市都进行了示威游行,仅仅北京就达到了多万人次。
“中东事件”的爆发让毛主席预感到,美国和蒋介石可能会借机滋事。果然台湾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进入“特别戒备状态”,蒋介石派飞机向我国沿海地区频繁地进行骚扰活动。
7月18日,毛主席召集一众开国元勋在中南海举行会议,要用实际行动支援中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毛主席猛吸了一口烟,起身环顾四周后解释道:
“金门和马祖是我国的领土,打金门、妈祖属于我们的内政,在政治上有理,在军事上有利,美国没有理由干涉,但却可以牵制美国的兵力,使其不能向中东调兵,减轻美国对中东人民的压力。”
毛主席越说越激动,最后将目光投向了炮兵司令陈锡联,用力地挥了一下右手说道,中昂扬决定以地面炮兵为主要打击,海、空军配合,炮击金门、马祖:
“第一次炮击10万到20万发炮弹,以后每天打发,准备打三个月。”
会议最后毛主席交代粟裕,以中央的名义给各大军区发电报,立即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将作战任务下达给福州军区,并点将叶飞亲自指挥。
当时福州军区司令陈锡联,叶飞担任政治委员,主要抓福建省的建设,为何毛主席仍旧坚持让叶飞来指挥?年在解放金门的战役中,叶飞所在的28军失利,九千余人大部分战死,一部分被俘,毛主席点将叶飞,就是为了让他报当年的一箭之仇。
叶飞接到命令之后,进行了一个月时间的准备工作,对所有的炮击目标进行了交叉测量和观察,并部署空军、海军和炮兵的协同作战方案。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叶飞被中央急召前往北戴河。
叶飞在北戴河见到了毛主席、彭德怀、王尚荣等中央领导,汇报完自己的工作之后,毛主席突然发问:“你用这么多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当时蒋介石军队有美国的顾问,叶飞听完毛主席的问题有些为难:“那是打得到的。”
沉默了许久之后,毛主席接着追问能否避免打到美国人,叶飞干脆地回答“无法避免”。经过再三考虑之后,毛主席命令叶飞按照原计划打,而且就留在北戴河指挥。
叶飞在北戴河指挥战斗,房间里有专线电话,了解这一军事机密的只有中央的最高层。那么为何新加坡的《南洋商报》会提前得知消息,还敢将这一消息提前泄露呢?这其中就有一个关键人物,曹聚仁。
曹聚仁和中央领导人的几次会面
曹聚仁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记者、作家,出生于浙江兰溪。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他曾经报道过淞沪会战和台儿庄大捷。新中国成立之后,曹聚仁只身前往香港,担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特派记者。
曹聚仁多年为祖国统一奔走呼号,呼吁国共两党之间和衷共济。出发香港前,他写信给邵力子等爱国人士,邵力子回信鼓励他在海外一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一别曹聚仁在港22年,为祖国统一奔走呼号到生命终止。
年7月,曹聚仁通过罗湖桥重返大陆,在中联部的安排下,他在广州稍作休息就直飞北京。作为很早就和国共两党高层有所往来的人,曹聚仁这一次返回大陆,立刻引起香港新闻界的种种猜测。
为了平息这些议论,曹聚仁在出发前特地向友人解释,自己此次回大陆只是工作原因,没有政治上的作用,同时还寄语香港的朋友,不要作过多的推测。
然而就在曹聚仁返回大陆前三天,周总理刚刚作了“和平解放台湾”的讲话。这一时间上的巧合,难免令人引起猜疑。
7月16日,周总理在颐和园设宴招待曹聚仁,邵力子,张治中、陈毅等人作陪,宴会结束之后,大家一起泛舟于昆明湖。说起台湾问题的时候,曹聚仁直截了当地问周总理:
“你许诺的‘和平解放’的票面有多少实际价值?”
“和平解放的实际价值和票面完全相符,国共合作过两次,这都是事实,为什么不可以有第三次合作呢?”周总理坦然地回答道:“台湾是内政问题,双方完全可以合作,我们对台湾绝不是招降,而是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共同商量安排。”
邵力子这时接过周总理的话,对曹聚仁说道:“你有许多条件,又有海外地理之便,这工作要多做些。”曹聚仁作为邵力子的学生,一生的事业都得益于邵力子,听到老师的话,他赞同地点了点头。
这时陈毅在一旁打趣道:“曹先生不会推辞吧?”“哪里哪里,聚仁身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曹聚仁听到后哈哈大笑。
这一次和周总理见面之后,曹聚仁将宴会经过写成文章,在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正式向海外传达了周总理关于国共和谈的思想,文章中“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口号,在海内外也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曹聚仁回到香港之后,蒋经国立刻派人前往香港探望,曹聚仁请来人详细转述了周总理的几次谈话内容,来人也转达了蒋经国对于国共进一步谈判的意见。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曹聚仁第二次前往北京。
在周总理的推荐下,毛主席也决定接见曹聚仁。当时恰逢印尼总统访华,中央领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欢迎仪式,出席的中央领导中,唯独毛主席缺席,当时他正在中南海与曹聚仁长谈。
关于此次谈话的内容,在毛主席的文稿中并没有记载,而曹聚仁对此也缄口不谈。多年之后曹聚仁的家人回忆,曹聚仁在闲谈时曾经提到过和毛主席长谈的一些片段。
当时毛主席在谈话中提到,如果台湾回国祖国,一切可以照旧,但是不要派特务来破坏。只要与美国断绝关系,可以派代表团回大陆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
毛主席知道曹聚仁和蒋经国关系甚好,便请他详细说说蒋经国。曹聚仁对蒋经国的为人表示了肯定,还说自己曾经写过一本《蒋经国论》。毛主席当场表示自己想看看这本书,请曹聚仁回香港之后寄一本给他。
毛主席接见曹聚仁之后,周总理再次和曹聚仁会面,这一次曹聚仁直截了当地询问周总理,如果台湾回归,将会如何安排蒋介石。周总理坦诚地回答说:
“蒋介石当然不要做地方长官,将来总要在中央安排,台湾还是他们管。陈诚愿意到中央,职位不在傅作义之下,经国也可以到中央来。”
年毛主席第二次接见曹聚仁,这一次毛主席还是邀请他共进午餐,和毛主席再次见面,曹聚仁已经没有第一次的拘谨,除了谈论两岸问题以外,曹聚仁还在饭桌上大谈上海影坛的轶闻。
“行人有新闻观点,早一天露出去,那也没有什么要紧......”
8月23日,正当《南洋商报》的读者对解放军炮击金门的消息将信将疑的时候,解放军的炮弹正在射向金门。
解放军的突然举动,打得台湾当局和美国人措手不及,他们一时间摸不清解放军的意图,以为他们要进攻台湾,开始匆匆进行防御准备,蒋经国甚至亲临前线为士兵打气,美国人也从地中海运来先进的武器装备支援台湾。
炮击持续了6周时间,金门的国民党守军已经被消耗到弹尽粮绝,只要解放军登陆,立刻就能占领金门岛。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0月6日中央发布国防部文告,一再说明炮击的目的并非进攻,而是惩戒性质,在文告中特别说明:
“从10月6日起,暂以7天为期,停止炮击,你们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输送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如果护航,不在此例。”
就在这份文告发表的前一天,《南洋商报》再次提前发表了这份文告,署名“本报驻香港记者郭宗羲3日专讯”,说明这位郭宗羲记者在10月3日前就已经得到了解放军炮击金门的部分计划。这位郭宗羲又是什么人?
据曾经担任《南洋商报》主编的薛残白回忆,年8月曹聚仁正在北京采访,而且获得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和周总理还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
“能得到这样重大的消息,除了曹聚仁,当时的商报是不会有第二人的。”
至于消息发表时为何署名郭宗羲,而不是曹聚仁,薛残白猜测是为了省去麻烦而用的化名。因为当时南洋商报香港办事处确实有位姓郭的工作人员,但他当时并不是写新闻的。
薛残白口中这位姓郭的工作人员名叫郭旭,当年他的工作的确不是写新闻,但据他回忆,当时的确有一则大新闻是曹聚仁从大陆传到香港,再由他传到新加坡。在驻港记者中,也没有一位名叫郭宗羲的记者。
郭旭猜测曹聚仁之所以能够拿到如此重要的消息,还敢将它提前公之于众,背后可能有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支持。作为熟悉国共两党高层的人,中央可能有意让曹聚仁作为国共两党秘密和谈之间的桥梁。
这种猜测也并非没有根据,在10月6日中央发布国防部文告前,毛主席曾经以彭德怀的名义草拟了一份《再告台湾同胞书稿》,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你们对我的第一封信有一个字没有看清楚,那就是“暂以七天为期”的那个暂字,意为可能延长,七天是暂时规定。好几个星期以前,我们的方针就告诉你们的领导人了,七天为期,六日开始。你们看见十月五日的《南洋商报》吗?行人有新闻观点,早一天露出去,那也没有什么要紧......”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毛主席对于两次炮击金门计划的“泄露”是知情的,甚至可能还知道“泄露”消息的人正是曹聚仁,但字里行间并没有看出毛主席对曹聚仁有责备,甚至追究责任的意思。
从整件事情来看,其实不难推断出曹聚仁能够提早得到消息的原因。
首先,曹聚仁虽然贵为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座上宾,但其身份毕竟是海外人士,同蒋家父子和国民党其他高层的关系甚好,他能够了解到这一机密,绝非平常;
其次,在炮击金门前,毛主席几次询问叶飞,会不会打到美国人,这其中包含了毛主席对整个计划的考量;
最后,炮击金门并非解放军进攻台湾的前奏,更多的是示警作用,促使国共两党举行谈判,断绝和美国的关系,和平解决两岸问题。
在曹聚仁“泄露”消息一周之后,毛主席在写给周总理的信中特别提到曹聚仁,嘱咐周总理,“曹聚仁到,冷他几天,不要立即谈,我是否见他,待酌。”可见毛主席“冷落”曹聚仁,并非因为他走漏消息,而是做给蒋介石看的。
10月13日,在周总理的陪同下,毛主席再次接见曹聚仁,之后周总理又两次接见他,期间均没有对曹聚仁提出批评。假如真有“泄密”一事,曹聚仁又怎能几次三番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虽然曹聚仁此后再也没有到过北京,也没有同中央领导人有过会面,但作为大陆和台湾之间的秘密联络通道,曹聚仁这条线并没有中断。
年7月23日,曹聚仁在澳门病逝,在弥留之际他向妻子反复交代一些重要的事情,想要再见一次毛主席,但当时他已经说不清楚,也写不下来。
曹聚仁逝世的消息立刻引起了中央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