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德引领白求恩的中国革命之路,50年代
年3月末,经过整整三个月的长途跋涉,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率医疗组,抵达革命圣地延安。他惊奇地发现,接待他的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马海德。在马海德的陪同下,白求恩先后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接见。先白求恩来到中国5年的马海德,算得上是个中国通了。马海德也是医生,白求恩最初在我革命根据地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是在马海德的引领下进行的。
马海德和白求恩马海德,本命乔治海德姆,黎巴嫩裔美国人,年出生于美国的纽约州。他是阿拉伯移民家庭的第二代。小的时候,为了生存,海德姆的父母从事过很多行业。好不容易,父亲开办的小工厂走上正轨,开始盈利了。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病疫情打破了生活的宁静。海德姆和家人都病倒了,得不到有效救治,挣扎在死亡的边缘。
一位医术高明的老医生救了海德姆全家,海德姆视医生为偶像。老医生离开的时候,对海德姆说了很多鼓励的话,还把仅有的一袋面包送给了他。从此,海德姆的心里萌生了一个不可动摇的理想,他也要做救死扶伤的医生,挽救病人的生命。
成年后,海德姆果然选择了医学作为自己的职业。年,海德姆在瑞士完成了医学博士的学习。幼年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他为自己选择的主攻方向是流行病研究。原本可以安逸地躲在实验室里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海德姆,喜欢接受有挑战性的工作。他偶然听说,中国境内传染病肆虐,其中,被称作热带病的疫情尤为严重。海德姆认为这是难得的实地探查机会,就和几个医学院的同学结伴,来到了中国上海。
海德姆是从社会底层成长起来的有觉悟的知识分子,他的研究并没有脱离社会实际现状。在沪期间,医院里担任临床医生,又和同学合伙开办了一间小小的诊所。接触的多了,中国民众遭遇的水深火热,让他回忆起了自己窘迫的童年时光,就竭尽所能地对中国病人赠医施药。在旧上海,马海德并不孤单,他和史沫特莱、艾黎等人来往频繁。大家都希望,可以为中国人民多做点事情。
年11月,在一场小型的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会议中,海德姆见到了他闻名已久的孙夫人宋庆龄。宋庆龄当时忙于支持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工作,海德姆的出现,满足了她长久以来的愿望:为苏区物色可以信赖的医疗专业人才。
宋庆龄和马海德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海德姆和宋庆龄来往频繁。宋庆龄通过他的小诊所采购药品和医疗器械,再设法发送给苏区。海德姆除了积极配合之外,还把自己的诊所开放给上海的地下党组织,作为联络和中转的站点。当时,国民党对上海的统治始终严苛,宋庆龄和海德姆的举动都带有相当程度的风险,但是他们从未计较过。在思想境界的角度来说,他们是同一类人,对认定的事业和追求终身矢志不渝。
有了长期的铺垫,在毛泽东致信宋庆龄,请她安排对华友好的记者和医生来苏区实地考察的时候,宋庆龄理所当然地想到了海德姆。此前,海德姆已经向她流露出对于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好感。他是上海第一个外籍共产主义学习小组成员之一,闲暇的时候,会和其他国际友人一起学习党的理论著作。
“拿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临行前,海德姆心里想着。
年6月,海德姆和记者斯诺辗转来到了陕北红军指挥部所在地志丹县。在阴暗窄小的窑洞里,他们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和其他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王稼祥等。毛泽东让海德姆印象深刻。
在上海生活过的海德姆以前对于毛泽东的了解有限,国民党控制的传媒动不动就污蔑共产党人。这一次会面,让海德姆真正认识到国民党方面的颠倒是非和罔顾事实。被称为“痨病鬼”和“吃小孩不吐骨头”的“赤匪”头目毛泽东,身形高大,除了营养不良外,并无其他病征。至于性格,毛泽东的开朗乐观,仁慈豁达,让海德姆在他身上找不到任何可以被诟病的地方。毛泽东和延安军民进步的精神面貌感染了海德姆,见惯上海滩国民党官僚腐败堕落作风的他第一次对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有了盼头。在中国这几年,海德姆已经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不由自主地替他们多舛的命运焦虑。
“当那些充满激情的讲话号召解放中国和世界被压迫人民的时候,他们视天下为己任,真是勇敢无比”
离开志丹,马海德和斯诺跟随一支红军小分队出发了。在甘肃和宁夏的崇山峻岭间穿行了半个月之后,他们抵达了西征前线宁夏豫旺。迎接他们的是西征军总指挥彭德怀等人。
马海德和斯诺海德姆在这里很受欢迎,豫旺的军民缺医少药已久,海德姆是他们迎来的第一个专业的西医专家。感受到军民的热情,海德姆第二天就开始投入了工作。那一个时期的村头巷尾,人们总能看到钱信忠、戴正启在前面挑着两个白铁皮桶,后面跟着一个大鼻子洋人。这个三人组合,医院。海德姆在这里接触到了和上海截然不同的患者。他们多数营养不良,却精神饱满,对于未来的革命前景毫不怀疑。海德姆认为自己治愈了他们的身体,他们治愈的却是自己的一度茫然的人生追求。豫旺是传统的回族聚集区,马是传统大姓。海德姆有阿拉伯血统,他入乡随俗地给自己取了个中国名字:马海德。
斯诺准备启程回北平了,他搜集了足够多的资料,打算回去继续自己的记者工作。海德姆认真地告诉斯诺,自己要留下来,和红军一起,为拯救中国的国家命运奉献力量。他要求斯诺,不要在作品中提及自己,因为“我还有家人和朋友,在苏区的事情暴露了,他们会很危险”。斯诺和他洒泪而别,两人都没有想到,再次重逢,已是20多年之后。斯诺离开延安后发表的作品《西行漫记》,对海德姆的存在只字未提,也算是实现了对海德姆的承诺。
回到志丹的海德姆,用马海德的名字向毛泽东体提交了一份详实的调研报告《苏区医疗卫生工作考察报告》,内容是关于苏区卫生事业亟待改革的问题。马海德的专业能力毋庸置疑,他的报告,深入浅出,既符合医学的基本要求,又切合苏区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对他的意见逐一接受,同时也高兴地获知马海德希望留在苏区投身革命的愿望。马海德被任命为红军的卫生总顾问,从此开始了他在陕甘宁地区的长达九年的革命生涯。
三十年代的苏区,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缺医少药。马海德来自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华后,首先接触的上海也算是像样的大城市。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这里的一切还是让马海德大跌眼镜。一切生活物资都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有时候连一个月洗一次澡都实现不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和国民党当局对红军和苏区的封锁打压是分不开的。马海德初时感受到的不适应,很快就消失了,他在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共领导者的身上,感受到了革命的激情和活力。区区物质的上的匮乏有什么关系?人只要活出来一个精气神儿,喝凉水都是甜的。
“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做些死而无憾的事”
年春天,马海德在延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事实上,他更想加入的是中国国籍。周恩来答复他,现在还满足不了他的愿望,只能等待革命胜利之后再议。国还不是国,需要更多共产党员的努力,才能有真正的国。
延河无论是清凉山下,延河水边,还是烽火连天,荒山野岭,到处都留下了马海德的足迹。受医院,是马海德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医院,既没有医生,也没有护士,连起码的消毒环境都保障不了,医院?马海德、傅连璋、姜齐贤是仅有的几个具备医学知识的人,他们把住院部建在窑洞里,带领红军卫生学校的速成学员,因陋就简地开展医疗救治。这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藏医院,每一次查房都要翻山越岭。医院,马海德还参与了8医院,24医院的组建。在他和战友的努力下,苏区病房的床位数量升至多张。不仅可以基本保障伤员的救治,还实现了对周边地区平民医疗需求的覆盖。
根据病历记录显示,仅-的三年间,马海德亲自参与诊治的伤员或病号就多达四万人。为了给病人更多的时间,马海德几乎是全年无休,业余时间还要担负起传帮带的责任:为苏区培养年轻医生。朱仲丽、涂通今都是经他发掘和培养出来的好苗子,后来都成长为红军卫生系统的骨干力量。
马海德在延安期间,住处离中央领导们不远。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毛泽东等人的健康顾问。针对困扰毛主席多时的关节炎,马海德为他打造了一张简陋的乒乓球台。一有空,马海德就会拉着毛主席打几下乒乓球,缓解主席因为长期伏案工作引起的膝盖不适。
邓颖超得了肺结核,向他求助。马海德判断她的病况较轻,就推荐她每天阳光充沛的时候晒太阳。邓颖超照着做了,还真是有效地缓解了胸闷气短的症状。
马海德夫妇和邓颖超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中央的领导,并不是马海德升官发财的捷径。事实上,和这些纯粹的革命者接触久了,他觉得是他们治愈了他。高尚的人格,无私的精神,有幸成为这样的团队中的一员,被马海德视为最高的荣耀。他认为自己“从对革命的同情者变成了一个为解放奋斗的战士”。
马海德来苏区之前,还接受了宋庆龄的一个重要委托:了解苏区的实际医疗物资需求,以便有针对性的筹措和支援。他在广泛深入到解放区的每一个角落之后,给宋庆龄发去了详细的物资清单,并详细地注明了型号、数量。宋庆龄根据这些清单,在香港等地采购转运了大批药品和器材,从而缓解了苏区缺医少药的困窘局面。
马海德为苏区解决燃眉之急的举措还不止于此。他是西医方面的顶级精英,却并没有一家独大的骄傲。在领略到传统中医的神奇疗效之后,他又开始了学习和推广中医的过程。中医的养,西医的治,中西医都强调的“生命在于运动”,在马海德的归纳总结之下,实现了强强联手。在刻苦学习之下,马海德熟练地掌握了针灸、按摩、气功和中草药等治疗手段,并大胆地和西医结合起来,应用于实际治病过程中。他以大量成效良好的实践,创造出了中国最早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外,马海德也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非同一般的贡献。他曾经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长期为我方的外事宣传撰写稿件或提供翻译。年后,宋庆龄成立了保护中国大同盟,动员各界力量,支援中国抗战。马海德一直是这个组织和陕甘宁边区的联系人,承担着沟通联络的重要任务。年,美国东南亚战区副总指挥史迪威将军派遣的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马海德为他们担任了特别顾问。期间,马海德还设法替朱德总司令秘密送信给美国海军总司令。
马海德在延安地区的生活是充实的,除了繁忙的工作之外,他还在这里找到了寻觅多时的终身伴侣。他的妻子是周苏菲,原是上海滩著名的美女演员。和马海德一样,苏菲也是放弃了优越的生活环境,主动投奔苏区献身革命的。她多才多艺,长期活跃在延安文艺界,曾是延安最负盛名的“八朵花”之一。
马海德和周苏菲因为治病结缘,三观相近的他们感情迅速升温。马海德的爱情和他的工作热情一样,执着而不加掩饰。虽有非议,两人还是结婚了,他们的结合,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高级领导人的一致祝福。婚后的二人琴瑟和鸣,携手并肩,服务在解放区不同的战线上,演绎了革命者最绚丽的爱情故事。
马海德夫妇年开国大典,马海德情绪激动。他见到了宋庆龄,两个老朋友共同遗憾受阻挠的斯诺没有来北京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他告诉宋庆龄,自己和她一样,已经是一个正式的中国人了。马海德的入籍文件是周总理亲自签署的,为了这一天,马海德等了12年。没有什么,比这个身份更能表彰他的多年努力和付出了。
年,40岁的马海德开始担任国家卫生部顾问。他和他的同事们,医院门诊接待病患,晚上为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建国后的物质条件逐步好转了,马海德还是没有任何要求。国家按照规定,给予他和其他外国专家一样的特别补助。马海德想都没想就婉言谢绝了,他说:“我是中国人,不是外国专家”。
年, 爆发。全中国陷入一片反“美帝”的斗争浪潮中。马海德算得上是“老革命”,但是他明白自己的出身无法改变。他主动放弃了国家顾问的身份,带领医疗团队离开北京,前往偏远的西南地区。这一次,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消灭烈性传染病麻风病。
建国前后的中国社会,传染病长期困扰着广大人民群众。麻风病具有强传染性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在我国的西南和两广地区一直没有被完全扑灭。治疗麻风病不仅是技术难题,还需要消除社会长期存在的对麻风病人的歧视。马海德一去,就是深入到最危重的病人家里查看情况。他强调防治结合,把很多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引进过来用于治疗。既重视症状,又重视指标,确保疗效的稳定和持久。马海德大力宣传麻风病的可防可治,多次在公开场合与确诊病例接触和握手,以此来消除大众疑虑。在初步控制住区域性传播后,他还积极地为中国争取国际性的援助。
年,马海德确诊前列腺癌。为此,他接受了前后八次手术。即使是在病中,他也没医院的坐诊。年,他在赴瑞士救治弥留的斯诺时,后者嘱托他,要继续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努力。马海德践行着对好友的承诺,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带病出诊的马海德年,中国政府授予他“新中国卫生事业先驱称号”。5月,他发表中国政府在国际会议上宣布,中国已经基本消灭了麻风病。
同年10月,马海德病逝于北京。临终前,他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自己的独子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如与他亦师亦友的宋庆龄曾经评价的那样,马海德像一团火,温暖着中国人民的心。这个无私无畏燃烧自己的外国人最终在中国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历程,根据他的遗愿,他的骨灰有一部分被洒在延河的岸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