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看电影学历史黎巴嫩小视角下

今天介绍的是一部视角独特的电影,来自以色列的《黎巴嫩》。导演是以色列人,曾作为一名坦克兵参加第一次黎巴嫩战争。此片就是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素材加工而成。

影片拍摄于年,获得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豆瓣评分7.1分。

说此片的视角独特,不仅是因为此片是少有的描述黎巴嫩战争的影片。更因为影片的大部分镜头都发生在幽闭、狭窄的坦克内部,可以看到外界的唯一出口就是一个有十字准星的瞄准镜。

通过瞄准镜中的窥视—这样一个独特的主观视角,导演向我们展现了他当年曾看到过的一切:布满枪孔的断壁残垣、愤怒的老人、血肉模糊的尸体、绝望的裸体女人…

虽然导演曾是名以色列军人,但正如李安所说:“影片在最大程度上弱化了立场问题。”

瞄准镜作为唯一的窗口,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也可以瞄准开火。如同一片金灿灿的向日葵中突兀的坦克一样,如此的对立统一。

影片所有影像都在告诉我们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扭曲。

就像片中不想开枪的坦克手一样,你不开枪就有可能被别人开枪打死,但你开枪,无论打死的是敌人还是可怜的农夫,却都不用负责。

好了,关于影片就介绍到这,下面咱们照例复习下影片涉及到的这段历史—黎巴嫩战争。

黎巴嫩战争,其实还有个更正式的名字:“第五次中东战争”。

看数字就知道,以色列和一堆阿拉伯国家之前已经磕过四次了。

对于阿以冲突的起源和前四次战争,请自己上网了解下,在这里就不多说了,不然今晚又写不完了。

咱们单说下这第五次的事。这次是以色列一心想搞事。

当时以色列的死敌--巴解组织的总部(不知道巴解的就请不要再往下看了)就设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很多人觉得名字耳熟,没错,就是前阵子放大烟花的那个地方。

要说这黎巴嫩也是个挺奇葩的国家,总共面积1万平方公里,人口万的小国,在咱们国家也就一个地级市的规模,却有着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大大小小多个教派。

有教派还不算,还都有自己的政党和武装力量,甚至还在自己的势力范围里设立了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

例如,在贝鲁特,东区归基督教管,而西区则是伊斯兰教势力范围。

这样乱的地方,巴解组织又来参合,支持伊斯兰教派,直接引发了黎巴嫩内战。

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乃至国际大国怀揣着各自的小心思轮番登场,打成一锅粥。

一直看热闹的以色列一看时候差不多了,果断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部队,多辆坦克,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军队直接开揍,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

世界空战史上著名的“贝卡谷地空战”就是发生在这时。

在美国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的支援下,以色列用6分钟就将叙利亚人苦心经营10年、耗资20亿美元才建立起来的19个萨姆-6导弹连、枚导弹彻底摧毁,顺手打下60架叙军战机,而自己的损失仅是个位数。

眼看打不过,干爹苏联此时正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也没空给自己撑腰,叙利亚只能收起做阿拉伯世界带头大哥的梦想,选择了停火。

此时巴解总部和游击队余人已被以军围在贝鲁特,退无可退,誓死不降。

仗打成这个样,阿拉伯国家都有点看不过去了,一起站起来指责以色列背后的大哥—美国。

美国也没想到自己小弟这么能打,见好就收吧,就让小弟放了巴解组织一马。

最后,巴解组织分15批撤至约旦、伊拉克、突尼斯、苏丹、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南也门和北也门8个阿拉伯国家。

至此,以色列基本实现了他的全部战略目标。

中东,直到现在一直是新闻联播里的主角,流血、冲突从未停止。

五次中东战争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当年参战的军人都已白发斑斑。

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流血所遗留下的仇恨却在下一代人心中堆积。这种仇恨令中东地区的和平不能被称为和平,而只能算作战争的间歇。

就如导演自己所说:我努力创造,把我所知道的细节都讲出来,只是想从另一个角度唤起人们情感上的体验。我没法改变政客的想法,这些也许只是徒增历史的素材罢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20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