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被遗弃的孩童,撑起了贫民窟里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之中,女主角—因为童年缺爱而一生坎坷的松子含泪说出这样的话。
而在电影《何以为家》之中,男主角小男孩扎因也表达了相同的境遇。他们看似毫无关系,但是却有着同一个鲜明又不幸的共同点,那就是原生家庭的缺失。
电影《何以为家》以半纪录片半影片的形式播出,生动真实地表现了黎巴嫩很多贫穷家庭的真实现状,以及孩子们在这种情况下的遭遇。
电影一经上映就引发大规模的轰动和讨论,很多人深切同情这些穿衣少食、缺乏关爱的孩子们,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救济。
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关于原生家庭的思考,我们不禁想要知道什么样子的原生家庭才是最幸福,完美无缺的?
电影《何以为家》围绕着男主角,只有十二岁的小男孩扎因展开,讲述了他的生活。
在黎巴嫩的一个小镇上,小镇法庭正在进行一场庭审,因为年仅十二岁的扎因持刀伤人,他被法官宣判入狱坐牢。
十二岁的扎因当然不想要坐牢,在好心的律师的帮助下,他在法庭上状告自己的父母,理由是:“他们生下了我,却没有养育我”。
这个理由看似荒唐,但是细想之下,却十分令人心疼。扎因出生在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从他有记忆开始,他们一家就住在一个摇摇欲坠的大楼危房里,在这个地方,到处是垃圾和苍蝇。
家里没什么钱,一家人的开销就是依靠扎因和他的妹妹在路上贩卖方便面和甜菜,而扎因的父母却是什么都不管—父亲整天躺在沙发上,什么也不做,有时还要打骂孩子们来发泄心情,母亲偶尔会做做家务,但是这对家庭生活于事无补。
这对父母虽然育有两个孩子,但是却完全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很过分的是,他们竟然还想要把扎因的妹妹卖掉去还钱。
即使明知道杂货铺的老板对妹妹有着非分之想他们也没有改变主意,这样的父母伤透了扎因的心灵,他对父母已经再也没有感情。
同时,因为父母的贫穷,他们无法证明自己有能力抚养两个孩子,因此,扎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连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身份证都没有。
后来,扎因逃离了这个家,开始在外面漂泊流浪。在这时,他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发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和扎因同在一间超市打工的拉希尔,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移民,和扎因一样她非常贫穷,可是为人和善,心态阳光,心里充满了爱。
拉希尔也有一个儿子,因为移民和贫穷,这个一岁的小朋友没有身份证,但是拉希尔没有放弃,她努力工作,认真攒钱,就是为了能够给自己的孩子一个身份。
为此,付出再多努力她也在所不惜。拉希尔这样伟大的母亲深深感染了扎因,在拉希尔身上,扎因感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温暖和善意。
可是在电影的最后,这部电影还是给了我们一个悲伤的结局,因为存下那一笔给孩子买身份证的钱实在太难,拉希尔最终崩溃了,她选择了一个人离开,将自己的孩子留给了另一个孩子—才十二岁的扎因。
电影的最后,扎因带着这个孩子四处漂泊,不知何处是家,更可怜的是那个孩子,谁知道未来他又会在哪里呢。
电影结束了,这部电影以深刻真实的形式和鲜明的色调,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叙利亚难民艰难生存的故事。
在以前,他们是模糊的影像,而现在,透过镜头,我们终于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生活,我们才终于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人连最起码的温饱都保证不了,像动物一样活着,朝不保夕。
电影中有一句台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说:“就连罐头都有生产日期,而我们什么都没有。”这映衬的正是扎因的生活。影片中说扎因是十二岁,但是这其实并不确切,没有人知道扎因到底几岁,因为他没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证。
而这部电影中也批评了政府对于孩子们的态度,虽然,扎因的悲苦主要来自于前无所事事的父母,但是生育的大环境却是普遍的,这些父母常常是不断生育又不断抛弃。
对他们来说:“生育不是爱孩子而仅仅是出于自己的本能,像动物一样活着,这样的生活之下又怎么可能给孩子以幸福的生活”。
而政府做得则是更加不够,首先是苛刻的入国制度,就让太多贫穷的孩子失去了拥有自己合法身份的机会,没有国籍,甚至没有年龄和生日,没有尊严的活着.
生活也受到各种限制,甚至有一些孩子被抛弃,在这种情况下,生日也没有计划生育,任由人民不断生育,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加剧,情况越来越糟糕。这不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所为,应该受到谴责和批判。
扎因和许许多多幸福的孩子一样,聪明伶俐,拥有健全的心智和梦想,这样一个孩子本该向阳而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由于艰难的家庭条件,扎因也只能在黑暗的笼罩里,艰难的生存着。
扎因和那些孩子却又是如此不同,希望在未来,世界上再也没有扎因,每一个孩子都能活在阳光下。
谢谢观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