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小巴黎,需要法国人地球知识局

年黎巴嫩大爆炸之后,法国总统马克龙专程去了一趟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慰问当地民众。在全球媒体、万众瞩目之下,有一位当地工人握住马克龙的手动情地说:“黎巴嫩是你的儿子!”

马克龙来访时,当地民众向其致意

(图:shutterstock)▼

之后的事情更加匪夷所思,5万名黎巴嫩民众联合签署了一份请愿书,请愿书的内容是:希望法国接管黎巴嫩。

一个主权国家的人民希望自己的国家被另一个国家接管,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不过考虑到黎巴嫩与法国的特殊关系,这个诉求并不算离谱。

这些黎巴嫩人的诉求背后,是有历史原因的

(图:elysee.fr)▼

耶圣之乡,礼仪之邦

在中东这片土地上,大部分国家都带有浓重的伊斯兰宗教色彩,但也有例外,比如以色列、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黎巴嫩。

黎巴嫩宗教组成十分复杂

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可以说各占半边天▼

黎巴嫩位于地中海东岸,与岛国塞浦路斯隔海相望。陆上邻国只有两个,分别是叙利亚和以色列。其国土大部分是山地,城市大多分布在山海之间的狭长海岸地带,首都贝鲁特也是如此。

黎巴嫩与以色列、巴勒斯坦同处西亚裂谷带

黎巴嫩位于裂谷嗲北端

从沿海到内陆有种丰富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图:shutterstock)▼

因为复杂的地形,不同教派和群体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使其宗教格局极为错综复杂▼

由于该国领土大部分地中海气候区,雨水较周边国家丰沛许多。在加上优良的海港条件和浓重的经商传统,黎巴嫩呈现出了与中东伊斯兰世界迥异的人文风土。

黎巴嫩是腓尼基文明的摇篮,腓尼基人善于航海

后来,罗马人打败腓尼基人,又把这里划入版图

(图:shutterstock)▼

作为耶稣的故乡,地中海东岸早在古罗马时期就是基督教的发源地和主要分布地区。古代的黎巴嫩逐渐形成了一支独特的基督教教派——马龙派。至今,信仰马龙派的教徒仍是黎巴嫩主要宗教团体之一。

该教派受罗马教廷承认,在黎巴嫩的影响力不小

(图:Flickr)▼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迅猛发展,逐渐在整个中东地区扩张,但马龙派依然将自己的信仰保存了下来。

而且黎巴嫩是个海岸国家,穆斯林从东边过来需要翻山越岭,希腊的东正教和天主教教徒只需要划着小船就能进入黎巴嫩。在数次移民之后,黎巴嫩的基督教势力和伊斯兰教势力形成了微妙的平衡。

高耸的宣礼塔和缤纷的圣诞树

在黎巴嫩共存,也算一幕奇景

(图:shutterstock)▼

不仅如此,在伊斯兰教扩张的时候,黎巴嫩本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的德鲁兹教派。

德鲁兹教派的神奇之处在于,其教众既是基督徒,也是穆斯林,具体情况取决于附近哪个教的人多。正是这种灵活的身份认同,让德鲁兹教徒能在纷繁复杂的黎巴嫩存续下来。

看似奇怪,但亚伯拉罕诸教实则同源

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先知,也为伊斯兰经典所记载

与异教徒不同,前两者的信徒被后者认为是“有经人”

(德鲁兹老者,图:Flickr)▼

地处中东腹地,黎巴嫩多次被伊斯兰教政权统治,最后一次是奥斯曼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黎巴嫩地区长达多年。

在此期间,对于这个宗教文化都颇显特殊的地区,土耳其人采取了怀柔政策,先是允许他们维持自己独立的“黎巴嫩酋长国”,后又设立为自治区。

黎巴嫩酋长国的士兵,一股奥斯曼味儿

毕竟,这个酋长国不过是奥斯曼的附庸

(图:wiki)▼

就这样相安无事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奥斯曼土耳其,不得不接受列强的瓜分。

英国得到了伊拉克、巴勒斯坦和外约旦,而法国则控制了叙利亚和黎巴嫩。年,国际联盟正式授权,黎巴嫩和叙利亚成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

法国海外殖民地其实颇为分散

法属北非(马格里布)、法属西非、东地中海、印度支那是最重要的几个部分

东地中海事实上就是叙利亚+黎巴嫩▼

另一个以色列

那时的奥斯曼帝国黎巴嫩自治区,与现在黎巴嫩的版图并不一致,法国才是现代黎巴嫩的直接缔造者。

一战过后,法国中东殖民地的人民对于法国的态度并不一致。穆斯林们激烈反抗,起义此起彼伏,使法国陷入了扩日持久的治安战当中。

看看法国殖民者在中东都干了些什么

扶植亲法势力,绞死敢于反抗的人(图:wiki)▼

但当地的基督徒却很高兴,在做了上千年的边缘群体之后,他们终于迎来了信仰基督教的“解放者”,都以为是自己天天祈祷感动了上帝,才派来了法国人解救他们。

法国人也乐见当地基督徒能建立自己的政区,用分化当地人民的方式,来维持自身的统治,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常用手段。

法国人挑动地方势力互斗,给亲法势力发枪▼

法国殖民者希望利用民族、宗教、经济等一切殖民地人民的矛盾,让该地区的各个团体相互戒备、相互排斥,以防止他们抱团一起来反对法国,以减少统治成本。于是,在法国的扶持之下,一个“大黎巴嫩国”诞生了。

年9月1日,大黎巴嫩政府宣布成立

法国国旗+黎巴嫩雪松=大黎巴嫩国旗▼

年,法国又按照当时国际联盟的规则,将大黎巴嫩国改组为黎巴嫩共和国。这在当时的中东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黎巴嫩是一个穆斯林不是多数的阿拉伯国家。

法国还试图继续分裂叙利亚,在叙利亚强烈的逊尼派穆斯林宗教共同体意识,以及阿拉伯民族意识觉醒的大背景之下,最终作罢。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国土、民族、宗教成分就此形成。

面对法国殖民者,叙利亚人奋起反抗

轰轰烈烈的叙利亚大起义,就此展开

(叙利亚游击队,图:wiki)▼

黎巴嫩虽然名义上独立了,实际上还是法国的托管国,内政外交均不能独立,境内还长期有法军驻扎。就这样过了将近20年,法国在黎巴嫩的统治愈发稳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二战中,法国在前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本土法军迅速投降,导致殖民地的法国军队没了主心骨,如无头苍蝇。

问:怎样称呼同时举起双手的十万法国人?

抢答:当然是法国陆军啦!(图:wiki)▼

德国在法国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维希法国。名义上,黎巴嫩还是维希法国的托管国,但实际上维希法国对于这个中东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大大削弱。

维希政府领导人贝当(左一)

可能是法国历史上评价落差最大的人

一战时抗德,二战时投德(图:wiki)▼

二战中,德国一直希望能打通从地中海到伊朗高原的道路,于是利用维希法国当局将德国的飞机和补给从黎巴嫩和叙利亚运送到伊拉克去对付英国军队。出于对中东战局的担心,英国率先派军队占领了叙利亚和黎巴嫩。

英印军队在叙利亚(图:wiki)▼

二战欧洲战场打得十分惨烈,但远在中东的黎巴嫩却迎来了天赐良机,他们的宗主国正处于历史上最羸弱的时期。

而且不论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还是傀儡政权维希法国,都受到当地英军的制衡。最关键的是,就连英国也面临着兵源和补给问题,无力占领整个黎巴嫩。

年,黎巴嫩在自由法国和英军的领导下独立,今天的黎巴嫩共和国正式成立。

年11月22日,黎巴嫩独立日(图:wiki)▼

二战结束后,国际联盟被联合国所取代。联合国顺应时代潮流,对于国与国之间的托管制度和宗藩关系予以了否认。《联合国宪章》第78条规定:“托管制度不适用于已成为联合国会员国的领土,其关系应以尊重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

年12月,最后一支法国部队撤离黎巴嫩,这个国家终于取得事实独立。

黎巴嫩共和国国旗,去掉了法国底色

红色象征自我牺牲,白色象征纯洁,雪松象征永久▼

法语国家组织

黎巴嫩这个国家与法国的渊源十分深厚,这不仅体现在被殖民、被托管的历史之上。

由于法国的殖民地政策更倾斜于基督徒,黎巴嫩基督徒对于法国有着别样的感情。与大多数殖民地国家人民对宗主国的态度不同,他们不仅不排斥法国,还积极接受法国文化。

多少沾点法式风情(图:shutterstock)▼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有着“中东小巴黎”之称,该国有约40%的人口能流利地使用法语。目前,黎巴嫩70%的学校中“外语”这一科目教授的都是法语。

有时候还会请法军来当“外教”(图:UNIFIL)▼

除了文化原因和历史背景,黎巴嫩人民心向法国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该国一地鸡毛的现状。

自从黎巴嫩独立以来,境内的教派争端就从未停息。南边的邻居以色列在境内大范围打压并驱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导致数十万难民涌入黎巴嫩,打破了黎巴嫩国内各派宗教势力的平衡。

在黎巴嫩定居的巴勒斯坦人已经形成社区

(图:shutterstock)▼

冷战开始后,世界各国都开始选边站。马龙派基督徒选择了亲西方,而阿拉伯穆斯林则选择了亲苏联。双方矛盾开始加深,最终酿成了黎巴嫩内战。

黎巴嫩内战从70年代中期一直打到苏联解体,由于混杂着宗派矛盾和外国干涉,这场战争尤为血腥,暴力屠杀、恐怖袭击屡见不鲜。战争结束后,各派势力之间的恐袭和仇杀依然屡禁不止。

这场内战打了15年,造成12万人丧生

近万人逃到国外避难(图:wiki)▼

目前,这个国家的南部被以色列军队占据着,北部则有盟友叙利亚的军事力量存在。在伊朗的帮助下成立的什叶派穆斯林政党“黎巴嫩真主党”,逐渐成为了该国第一大政党,黎巴嫩的国家主权和民众安全都不能得到保证。

该组织在黎巴嫩属合法政党

在国会取得议席并且参与联合政府

(图:shutterstock)▼

年,以色列军队对躲在联合国提供的庇护所里的黎巴嫩平民制造了“卡纳大屠杀”,在后续联合国调查中证实了以色列是蓄意为之,但以色列至今仍然否认。

以色列军队对黎巴嫩妇孺下狠手时候

会不会想起以前被纳粹杀害的同胞?▼

直到年,黎巴嫩境内的叙利亚和以色列军队才完全撤走。年,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争爆发,后被联合国制止;年,政府军与逊尼派武装法塔赫的冲突爆发;年,亲政府武装和什叶派武装爆发冲突。

好不容易消停了几年,叙利亚内战的爆发,又导致大量的阿拉伯难民进入黎巴嫩,进一步改变了黎巴嫩的民族、宗教成分,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在黎巴嫩占了多数。

在黎巴嫩的难民排长队(图:WorldBank)▼

此时的黎巴嫩已经是满目疮痍,不仅没有了当年“中东小巴黎”的繁华,而且毒品、暴力犯罪屡禁不止,宗派斗争层出不穷,通货膨胀率节节攀升,基础设施一塌糊涂。

在悲惨的现状之下,黎巴嫩民众又开始怀念起了当年法国的托管时代。希望重新成为法国的托管国,甚至加入法国。但法国现在也面临着自己的问题,又怎么能顾得上几千里之外的这个前殖民地呢?

因为俄乌的事,马克龙emo了,没空管黎巴嫩

(图:ElyseePalace)▼

参考资料:

1.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70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