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曙光我心目中的好电影之儿童电影

作者:饶曙光

严格说来,儿童电影并不是一种类型片,因而没有程式化的制作要求。但在西方电影词汇中存在着“Children’sFilm”或“KidsStuff”的表述,主要是指电影中的儿童主角与儿童视角。如《天堂电影院》般以多多的成长为主要线索,便是儿童电影的一种。

就目前全球儿童电影的创作情况和趋势来看,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现实主义风格,以社会热点现象为创作主旨,反映儿童成长过程所面临的问题,十分具有话题性。因此,其观众群并不局限于儿童,反而适合全年龄层。

另一种则侧重表现儿童的童真童趣,故事情节更为符合儿童观众的认知需求,娱乐性更强。以上两种都会传递积极的思想,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儿童电影的创作上,伊朗独树一帜。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导演的代表作《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让世界看到了伊朗儿童的生活;马吉德·马吉迪导演的《小鞋子》《天堂的颜色》《手足情深》等频频在国际上获奖。

据统计,伊朗儿童电影已拿下多个国际奖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离不开伊朗导演对于儿童视角的精准把握,获得第7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小鞋子》,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片中的阿里因为丢失了妹妹的鞋子害怕父母责备,而与妹妹轮流交换鞋穿,这个秘密一直到影片结束也没向父母坦白。

在通常看来,小孩子撒谎是不对的,但导演并没有说教,而是全面展现了阿里之所以会这么做的原因,并给予了尊重,甚至是“纵容”孩子们自主选择。

影片结尾处,阿里参加长跑比赛,希望能获得季军以赢得一双鞋子,但是他最终获得了冠军。在成年人的眼中,第一无疑是最优秀的,但导演却将镜头对准了因为没有得到鞋子而伤心哭泣的阿里,儿童未经世事的天真无邪呼之欲出。

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何以为家》是近年来儿童电影的标杆之作。该片讲述了不满12岁的小男孩赞恩,走向法庭控诉自己亲生父母的故事,向观众描摹了战后黎巴嫩底层难民家庭的生活处境。

导演曾用5年时间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查,完成了《何以为家》的剧本,她的创作初衷是想揭露黎巴嫩的底层社会,批判沦为生育机器的父母,并为孤苦无依的儿童争取权益。

“我希望用我的职业作为武器,在城市阴暗的角落里投下一束聚光灯,渗透到那些贫困且无法逃脱命运的人的日常生活中,希望能够真切的帮助到这些孩子的生活,通过电影帮助人们意识到这种情况,才能真正做出改变。”

在展现童真童趣上,德国和瑞士联合拍摄的《海蒂和爷爷》也是一部不容忽视的儿童电影佳作。

该片讲述了居住在阿尔卑斯山脉下的海蒂和爷爷的生活,以及海蒂是如何向善助人的故事,影片主题美好且风格浪漫。而感人的祖孙情与善良乐观的海蒂形象,同样符合儿童认知和审美。

“儿童也爱晴明好,纸剪风鸢各一群”儿童本是天真烂漫的,儿童电影最为重要的也是在保证视觉娱乐效果的同时,重视儿童需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7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