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是世界的,还是国家的

本文共计字,建议阅读时间12分钟。

跨国公司是当代世界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看上去,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典型表现和产物。一家公司的经营,超出了国界的范围,或者说,摆脱了国界的限制,充分体现了经济力量的自由生长。

市场经济制度的拥护者一般都是跨国公司的支持者。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甚至认为,跨国公司的成功经营,表明市场制度优于国家制度。在国家制度还受到国界的限制时,跨国公司却已经突破了政治限制,成功实现了全球经营。

而那些对市场经济制度有所保留、有所怀疑的人,则往往对跨国公司持批判态度。他们认为,跨国公司基本上都来自发达国家,他们其实是发达国家控制、剥削甚至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

那么,跨国公司到底是超然于国家之上的世界性组织,还是仍然属于其母国的经济组织?换句话说,跨国公司是世界的,还是国家的?或者更进一步问:资本有国籍吗?

那些认为跨国公司事实上已经是世界性组织的人,想找到支持他们观点的例子,并不难。比如雀巢公司,总部在瑞士,也被算作瑞士公司,但他们在瑞士的产量还不到公司总产量的5%。即使把全欧洲算上,收入也不到公司总收入的30%,看来,雀巢已经成为一家为全世界服务的公司了。

再有,微软、IBM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在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多个国家设立研究机构。技术研发对这些公司来说属于核心竞争力。把研究机构放到国外,看来这些公司也早已立足全世界了。

可是,如果你真正深入跨国公司的内部,探察种种细节,就会发现。上述印象只是表面印象。真正的事实是,即使是那些规模巨大、业务遍及全球的跨国公司,实际上也仍然有强烈的国家属性。这种属性之强,远超一般人的印象和感觉。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所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公司”不会出现。

首先,虽然跨国公司的业务遍及全球,但其高层决策者,基本都来自母国。克莱斯勒公司是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一度被德国奔驰公司兼并。对外宣布是两家公司合并,其实大家都知道,是奔驰吞了经营不善的克莱斯勒。

由于奔驰占据主导地,虽然公司内部的工作语言是英语,但董事会中的德国人远远多于美国人,大致是10-12名德国人对1-2名美国人。后来,公司经营不成功,克莱斯勒公司被转手出售,落到了意大利菲亚特公司手中。公司CEO立刻换成了意大利人——即使菲亚特只占了20%的股份。

看,即使强势如美国人,也无法在来自别国的跨国公司中占据核心高管的位置。

雷诺-日产的董事长卡洛斯·戈恩曾被认为是公司高管国际化的典范。戈恩出生在巴西,父母都是黎巴嫩人。他本人在法国接受高等教育,后来同时成为雷诺和日产两家公司的董事长,并且让陷于亏损的日产扭亏为盈。

看上去,戈恩是日产的救星,已经完全被日本人接受,但后来的事态表明,日本人根本没有接受这个外国人。戈恩能逃出日本,全身而退,是天大的幸运,本来他将身陷囹圄的。

除了核心高管基本都是本国人以外,跨国公司的核心研发基本也都保留在国内。那些在中国、印度开设的研究机构,研发的虽然也是个高端技术,但基本都是高端技术中的低端部分。我们中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的研究机构也大致如此。最核心的、最重要的、最高端前沿的研发,是要保留在母国的。

也就是说,所谓跨国公司已经“国际化”的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真实的情况是跨国公司仍然带有强烈的国家属性。他们属于哪一国,是非常清楚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纯粹经济的角度看,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应该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