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蓝盔的战地手记闻着硝烟入睡,听着枪声
作为一名军人,能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为国出征,是我的职责亦是我的光荣;迷彩绿上增添的那一抹象征和平的蓝色,更是我军旅生涯中靓丽的一道色彩。
夜晚,寒风带来了一丝凉意。我独自站在高塔眺望远方,望着那轮明月,我回忆起维和时光的点点滴滴……
年7月,我作为一名新闻官,跟随中国第20批赴黎维和建筑工兵分队第一批次人员,踏进上了异国土地。走出候机大厅,没有镁光灯,也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有周围稀疏的人流和萧条的环境。
在乘坐带有“UN”标志的大巴车赶往中国维和营的路上,行人、街边店主、顾客等都热情地向我们招手,用略显生疏的汉语大声喊着“中国,你好”,并竖起大拇指。那一刻,自豪感在我心底油然而生。
闻着硝烟入睡,听着枪声醒来。抵黎的第5天,营区附近突然听到炮弹的轰炸声。睡梦中的我被刺耳的防控警报声惊醒,迅速穿好防弹衣、拿起相机跑进防空掩体。闷热的掩体里,空气仿佛都凝固了,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战地环境。分队领导为了缓和大家紧张的情绪,从背包里拿出在国内备课搜集的一些照片,讲述了黎巴嫩的历史及现状,不禁让人感慨: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会享有和平。
与上一批任务分队轮换交接后,我们来到了联黎部队的每个营区,走遍了每个角落。一路上,破旧的楼房,杂乱的街道,拥堵的交通,时不时出现的战争遗址和断壁残垣,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越来越认识到和平不是某个人、某个国家的事情,而是需要全世界携手共同来守护。
我所在的分队主要担负“蓝线”栽桩,工程建筑、修缮重要基础设施以及提供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需要长期在户外施工。黎巴嫩一年只分旱、雨两季,旱季最高气温可达50℃,官兵们每天都要面临烈日暴晒、蚊虫叮咬的挑战;雨季则要忍受风吹雨淋、道路泥泞、寒冷潮湿带来的困扰。
吃苦不言苦、铁肩敢担当,是维和官兵的真实写照。9月下旬,分队接到临时性施工任务。临近中午,施工区域的气温已经上升到40℃,地表温度近50℃,地面附近的温差令空气密度急剧变化,视线延伸的地方都变得模糊、蒸腾、灵动。由于场地和施工材料受限,队员们往往要带着N95口罩和防护面屏穿梭在雷区搬运施工材料,利用撬杠、工兵锹、钢钎等工具挖坑、装卸车,日均作业长达8个小时,每天的衣服都是湿了干,干了再湿。由于每天靠人工搬运石头、托运沙土,上下山几十余回,官兵们肩上、手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伤好后结成一层层老茧,大家自豪地称之为“和平印记”。
“蓝线”附近到处可见的雷区“骷髅头”标志,让人不寒而栗。即便如此,分队官兵从未害怕退缩,而是抓紧快干,稳步推进施工任务。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饭菜都是直接送达施工区域,他们在吃饭的时候,经常会有沙土吹进餐盒里,有时甚至餐盒都会被风吹落在地上。看着一张张带着清晰“口罩印”的年轻脸庞,我深受触动。
为了获取第一手新闻素材,我经常顶着高温,跑到一线采访拍摄。我第一次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外军对施工质效的评价时,加纳营指挥长激动地说:“Goodjob!Goodjob!”当地民众在看到我们臂章上的中国国旗后,都会竖起大拇指说:“Myfriend!”“你好!”他们的认可和尊重,让我们感受到了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守护和平的意义。
分队自去年8月份部署到黎巴嫩任务区以来,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担当,先后完成了米标准围栏新建、米“VA-2”道路排水系统构筑、装甲车掩体搭建等24项年度施工任务以及14项临时性施工任务。中国蓝盔卫士用炽热的情感和美好的心灵,守护和平,赢得了联黎部队官员、友军及当地民众的一次又一次的认可与好评。
“感谢组织为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我一定会加倍努力,用更多更快更鲜活的新闻报道,讲好维和故事……”这是我刚抵达任务区时,写在维和日记本第一页上的话。
在接下来的维和日子里,我会继续坚持用双脚丈量新闻现场,用带着泥土的图片、声音和文字讲述有温度的故事,展示好中国军人忠实履行使命、维护世界和平的风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