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失去想象力,后果严重
波德莱尔曾说:“没有想象力,一切官能无论多么健康敏锐,都等于乌有。”所谓想象力,就是孩子的感性思维与环境接触时,所引发出来的自我创意。它或许不切合实际,却是孩子自己的,没有遭到破坏的,它是一切美好愿望的起源,也是性格发展的基石,就像一株小树在初期成长时的那股子冲劲。
01
有多大的想象力,才有可能有多大的成就。人没有幻想是不行的,没有幻想,,阿姆斯特朗就不可能登上月球,牛顿就不能发现地心引力。
但是,还是有很多父母习惯于把异想天开当成贬义词,老是把孩子的想象当成是胡思乱想,于是对孩子的想象进行否定和压制。
人类一直想象着能够像鸟类一样飞翔在天空,虽然在几千年里这都是一个笑话,但正是因为对想象的执着追求,人类终于能够翱翔于蓝天、飞向太空。
莱特兄弟是用“想象的眼睛”看见了空中飞翔的鸟儿,构建出理想客体一一飞机模型,从而通向发明飞机之路,成了著名的"飞机之父"。
无独有偶,凡尔纳有着非凡的想象力,他在无线电尚未发明之前,已想出了电视;在离莱特兄弟制成第一架飞机还有半个世纪之遥时,他竟描绘出了直升飞机;甚至在他的《月亮旅行记》中,他讲述了可以乘坐炮弹到月球去的宇航设想。
凡尔纳曾在年出版的一部小说里曾描写了他的以下想象: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将设立一个火箭发射站,从这里发射出飞往月球的火箭。像是亲身经历过似的,他还具体描绘了飞行员在宇宙飞船里失重的情景。
使人难以置信的是,刚好在一百年以后的年,美国真的在佛罗里达州发射了人类的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而且宇航员的“失重”等许多情景,真的就像凡尔纳在书中所想象和描绘的那样。后来的事实表明,直升机、雷达、导弹、坦克、电视机等,都早就在凡尔纳的小说中有了雏形。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人制造的潜水艇,与凡尔纳小说中所描写的相差无几。第一个把宇宙火箭送上天空的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是从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得到启示的。
被称为“潜水艇之父”的发明家西蒙莱克,在他的回忆录中写的第一句话便是:“凡尔纳是我生命的总导演。”第一个完成北极飞行的飞行员阿特米纳也曾说过:“给我领航的就是凡尔纳。”
法拉第把孤立的电现象和磁现象联系起来想象,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又根据电磁感应现象构建出发电机新模型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现代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从奔驰的火车,想象出实现航天飞行的理想客体是“火箭列车”。
富尔顿首先通过“想象的眼睛”看见在大洋里航行的帆船,并构建出理想客体一一汽船模型,通向了发明汽船之路。
马可尼用“想象的眼睛”看见了千万里通讯的情景,构想出理想客体一一无线电模型,通向了发明无线电之路。爱因斯坦用“想象的眼睛”直觉到一个人“追光”的情景,构想出“追光’思想实验,通向了创立狭义相对论之路。
02
北京新闻广播《教育面对面》报道过一篇话题,教育组织针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发现,中国孩子虽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想象力倒数第一,而创造力倒数第五。
孩童尚且如此,何况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想象力越发匮乏的成年人。
有业内人士疾呼:“难道中国儿童的想象力丧失了吗?”而想象力又与创造力呈现为因果关系。因想象力的缺乏,后天的中国人中,极少会出现诺贝尔奖,以及产业品牌中的自主知识产权。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有一个来自网络例子看似有点消化,但足以发人深思:
一个老师搞了个别开生面的测试: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请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
在小学一年级,小朋友们异常活跃地回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
问到初中同学时,一位尖子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位学习后进的学生喊道:“是英文字母o”,他却遭到老师的批评。
当问到大学生是,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会回答的问题。
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面面相觑,用求救的眼光瞟着在场的领导。领导沉默良久,说:“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呢?”
宋徽宗喜爱书画,创建并主管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画院。这位杰出书画家开设画学,亲自授课,建立考试制度,亲自出题批卷,培养绘画人才,开创了一代画风。当时画院的考试标准是——“笔、意俱全”。
有一次他突发奇想,给画家们出了一道“深山藏古寺”的考题。要求画者画出这个古寺是“藏”在深山里的。
在画画之前,应先在头脑里进行充填想象:想象山里有一座庙,它建在山中某个僻静的深处,从远处看,或从正面看,是看不出来的。但又要让人能从画面上知道这座山里有庙。这该怎么画呢?
有的人画了一个和尚挑着一桶水往山里走去;有的人则只画出在一个山峰上飘扬着寺里所挂的旗播,……这里不但画者要善于进行充填想象,才能画好;欣赏者也得具有充填想象能力,才能领悟到艺术构思的巧妙与艺术表现的含蓄。
但最后中选者却是如此一幅画面:在崇山峻岭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乱珠溅玉,泉边有一老和尚在将泉水一瓢瓢舀至身边的桶里……,此处“无庙胜有庙”。这位画家能得到宋徽宗的首肯,高就高在这里。“深山藏古寺”——人家“藏”得真好!
在西方国家,学校老师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在国内,孩子的奇思妙想常常因为担心被老师或父母斥责而逐渐消失。正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让孩子的想象力丢失了,他们不明白正是有了孩子的奇妙的想象,不切实际才有可能变为实际。
03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说∶"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
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因为儿童的大脑不受正确答案的束缚,再加上对世界充满了探索欲望,可以轻易地联想到很多在大人看来不着边际的事情,也可以产生许多异想天开的想法。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想象力就渐渐地衰退了,最后变得毫无想象力。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点:
第一,成人的脑子里已经没有了探索未知的欲望,他们不再喜欢尝试新的东西,他们也不再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在不同想法之间,成年人更趋向于随声附和,而不是探索求知;
第二,成年人缺少了冒险精神,他们不敢去尝试大家都没有做过的事情,更加愿意遵循被社会认可的正确答案。
从某种角度说,正是“正确答案”蚕食着我们的想象力。我们只是急于将现成的答案告诉我们的孩子。其实像“胡萝卜素”之类的常识性东西,他们迟早有一天会知道的。实在没有必要以牺牲孩子的想象力来作为了解常识的代价。我们有责任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对教育而言,读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获取知识,而是训练思维,点燃学生头脑中创新思维的火把。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所以,支持孩子的想象,呵护孩子的梦想,支持孩子做孩子的事,才让他在自己愿意为之奉献的梦想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出一个个"不切实际"的奇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