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镜头下的关怀与反思

4月至5月,国外影片扎堆轰炸中国影院。来自黎巴嫩的《何以为家》在几乎最不利的档期中,凭借口碑逆袭,用时4天14时16分拿下了一亿票房,仅次于《复联4》成为五一档的一匹黑马。奥斯卡提名戛纳获奖,更被评为“最让人感动的电影”。

远距离的国度与故事、陌生的语言和文化、没有视效的重工打造这些都反而使影片带来的惊喜绽放得更加彻底。我们在一部纪录片一样的写实电影中看到了太多用心的镜头设计和细腻的人文关怀,细数影片的许多镜头都像在“说着话”,各个镜头哪怕是一笔带过,也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影片的开始镜头像极了娄烨的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镜头从上方俯瞰,远远望去是一方方灰黄的楼顶,镜头如上帝般俯视众生。但很快镜头里就充斥着人间的张皇杂乱了。从上往下,从远到近无不凄凉,可是没有人是上帝,每个人都只是西西弗斯。人们推着巨石上山,滚落,然后再继续。

确实,不难发现影片不断贯穿的其实是对宗教的批判态度。《何以为家》又名《迦百农》,而“迦百农”是圣经中的地名,原为耶稣传播福音的地方。记得有个镜头经过拥挤混乱的贫民窟街道,两栋破旧的楼宇中间竖着挂着醒目的十字架。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信仰没有崩塌被高高的架在空中。有句谚语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十字架不能拯救任何人,观音的赶路也无法普度众生。剧中从不同人口中说出的“真主保佑”,人们期望真主保佑的国家,母亲用神的名义起誓却言而无信,又在探望赞恩的时候说是神又赐给她一个孩子;狱中的难民已经走投无路却还在整齐礼拜,一个个批判镜头简直是在讽刺神也无法拯救深陷苦难的信众。

黎巴嫩的文学巨匠纪伯伦曾在《沙与沫》中写下:“人只有沿着黑夜之路前进才能到达黎明。”在阿拉伯世界唯一一个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互相共存的国家,上帝能真主帮助受苦受难的人们到达黎明吗?

影片大量的镜头都停留在赞恩瘦小又结实的身体上,不论是在天台上跟妹妹在一起的赞恩的背影,还是拖着约纳斯行走在路上的背影,一个12岁的小男孩身上所展现出的成熟和坚韧与他矮小发育不良的体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冲击。我不止一次的觉得这像是一个成年男人的背影,稚嫩的孩童身上无时无刻都在诠释着成人世界的责任和担当。

一个孩子照顾另一个孩子,一个幼小的灵魂守护着另一个幼小的灵魂,这是爱与责任的赞歌,更是对成人世界的激烈控诉。他扛起了那么多本不属于他的责任,他肩负的事情比大多这个国家的父亲更要尽职尽责。他倔强,他顽强,他不屈服于,他奋力抵抗。导演给主角赞恩赋予的“神性”逐渐显性,善良的人被神赐予他们勇敢、真诚、以及一切美好的品质。

有一幕,赞恩止步于孩童们最喜欢的游乐园,不是旋转木马不是海盗船,他选择了坐那个轮盘一样的摩天轮。随着摩天轮的上升,镜头由近拉远看到的是一栋挨着一栋破旧的矮楼房顶,以超密集的方式拥挤着,透露着无边的绝望,置身于此地让人喘不过气来。

随着摩天轮升到空中,赞恩看到了静谧的一望无际的海面和美丽的日落,自由的海燕在空中翱翔,这唯美如梦一般的画面与这座城市密集的贫民窟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镜头随着摩天轮的降落再次回到地面,迎来的又是嘈杂,黑暗,破旧,将短暂的美好带回现实。

影片大量运用写实电影擅长的长镜头,宏观的展现了黎巴嫩贫民窟的整体生活环境,加上这独特的镜头跟拍的手法,带我们考察着每一个角落;再配合肩扛摄像机那晃动的运动镜头,无不渲染着因战争造成的动荡混乱的气息。

在拉希尔的家中照看孩子的时候,赞恩从窗户望向天空看到了一排武装直升机整齐飞过的镜头。影片克制地只出现了这个镜头来叙述赞恩家乡的战乱,根本没有出现直接的战乱场面却足以让人联想到普通难民颠沛流离、生死挣扎的日常。黎巴嫩本国国民已经水深火热温饱难填,再加上大量涌入的难民,我们无法想象还会有多少人要挤在集装箱里鼠藏度日。

无论是在自家还是离家以后,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折磨着赞恩,但再苦再难,他也只是默默掉下眼泪没有哭出声来。哪怕当他已经决心离开这个国家要回家拿身份证明的时候,面对父亲的连拎带摔,没有丝毫招架之力也未露出屈服的样子。

直到他心里的最后一道底线被击溃——妹妹出事,赞恩终于爆发。积累了无数次的绝望,我们终于看到了他脸上凶狠的眼神,决绝的嘴角,暴怒和反抗,势不可挡的疾跑。作为观者的我随着赞恩的释放,压抑许久的内心也解脱了不少。惩罚了恶人可是他终究无法解脱,望向拥挤的少年监狱里,犯罪,入狱,出狱,再犯罪,这样的日子到哪里才是个头呢?

在监狱里,影片有一个令我印象最深的镜头设计:画面两边,一面是监狱外好像来自欧洲发达国家的白人不知是慈善家还是记者们来慰问难民,拿着相机拍着监狱里的人们,自由的他们载歌载舞拍起手来鼓励监狱里的人勇敢的生活下去;但被铁栏隔开的另一边,狱中一个个麻木的面孔面无表情的放空着。监狱里外,地球东西,人们像两个世界的人,无法互相感知。

这不禁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那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左边是干干净净的白种人右边是落难黑皮肤的人,矛盾感极其强烈,种族、阶级、地域、肤色问题上升到最高点;黑与白、脏与净、快乐与痛苦、上等人与下等人……这些个二元对立的元素集中聚集在一起,值得反思的视角越挖越深。

影片最后停留在一个特写赞恩的镜头——当摄影师告诉他是给他的身份证拍的照片时,赞恩那一抹笑容着实是好看!这大概也是整部影片唯一的慰藉,在隧道镜头给你的一点点胜利的光芒,而正是这点光芒,让你得以继续前行的勇气。这也是镜头赐予赞恩“神性”的制高点。赞恩是幸运的,他最终遇到了导演——自编自导自演的赞恩的女律师,他被发现,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25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