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太穷的父母,请别生那么多,穷
有人说,家是最温暖的港湾。在家里,我们可以卸下所有防备,随意、懒散,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家人还会安慰、鼓励,帮助我们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但不是所有的家都能这么如意,也有的家常年是冰封的雪地,寒风凛冽,让人瑟瑟发抖。比如电影《何以为家》。
《何以为家》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NadineLabaki,这位了不起的黎巴嫩女导演,用她的镜头向观众讲述了一个遥远又让人深思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东的黎巴嫩共和国,12岁的赞恩生活在贫民窟,家里还有七八个弟弟妹妹,父母是难民,没有身份证件找不到正式工作,要打好几份零工才能勉强度日。11岁的妹妹萨哈被迫嫁给房东做妻子,父母本以为女儿能过得好点,谁曾想,她却因小产丧了命。
为替妹妹报仇,赞恩用水果刀砍伤了房东,被判刑5年。但赞恩没有就此罢休,他向法院提起诉讼,控告父母:你们不应该生我,更不应该生下这么多弟弟妹妹。
这部电影的气氛很沉重,核心思想已经很清楚了,但由于受众太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豆瓣上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深入探讨这部电影。
01赞恩的父母:我们是苦命人,但我们爱孩子
在法庭上,法官质问到:“女儿才11岁,她懂得什么是结婚吗?为什么要急着把她嫁给一个大十几岁的男人?”
父亲解释道:我们也是为她好,她跟我们在一起没有任何出路,我们什么都给不了,家里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所有孩子睡在一张床上,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不能洗澡,让她嫁个好人家、吃饱一点、睡大床,不好吗?
这段解释似乎很合理,都是为了让女儿有充足的物质生活。
但他接下来的回答,无疑是暴露了自己的内心。
法官又问他,她那么小,你知道她结婚会有什么后果吗?
父亲回答到:没想过。像我们这种苦命人,一生注定活在贫穷的煎熬与挣扎中,只有生孩子才有希望,孩子越多希望越大,才能挺直腰板生活。
父亲口口声声说他是为孩子好,他爱孩子,但他生孩子养孩子,其实就是出于自身的考虑——让自己满怀希望地活下去:男孩可以增加劳动力,做零工赚收入,女孩可以嫁人,换回生活用品或钱财,如此一来,就有源源不断的物资供给。
他们嫁女儿时,之所以像个人贩子一样迫不及待、坚定不移,就是因为他们不只是想让女儿过得好一点,更是为了缓解自己生活的困窘。
除了萨哈,其他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明明12岁看起来只有7岁的赞恩,是小超市的兼职工,整天扛上扛下,被责骂动作太慢,可父亲却警告他要隐忍,免得被解雇;
伪造处方药单,去药店购买曲马多(一种强效镇痛药物),溶解在衣服里,与监狱的囚犯交易;
制作果蔬饮料,去街上售卖;
孩子们从没上过学,父亲同意赞恩上学,只是因为学校发放生活用品;
没人照顾小婴儿,就用铁链拴住她的脚……
让孩子们过着当牛做马、委曲求全的生活,这也叫爱吗?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世人想要爱,其实他们是想要被爱,他们谈到爱人,其实是在说,这个人有没有满足我的需要,很少会考虑自己是否有爱别人的能力。
那什么是真正的爱呢?爱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付出。
这种付出,不仅需要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别人的意愿,更需要能力。
而父爱和母爱,在所有爱的种类中要求最高,因为对象是敏感脆弱、高度依恋成人的儿童,而不是平等互惠的同龄人。
所以,一对夫妻在成为准父母之前,就要做好全心全意把孩子抚养成人的心理准备,同时,还应该具备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和情感支持的能力。
而赞恩的父母在生孩子之前,从没想过什么叫做父母的责任,也不具备养育孩子和给予情感温暖的能力。他俩怀孕生子是听天由命的,怀上了就生下来,至于孩子活成什么样,根本不在乎。
这对父母一直强调很爱自己的孩子,却常常伤害他们,就是因为他们对爱的理解太肤浅,以为给了孩子生命、孩子能活着,自己就是伟大的,孩子理应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孩子并不会因为父母生了他,就把他们当君王一样无怨无悔地侍奉一生,他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他想跟别的孩子一样接受教育、吃得饱、睡得香,他渴望被喜欢和尊重,而不是像个奴隶一样,被呼来唤去、拳脚相向,也不是像地毯一样,被众人无情地践踏。
所以赞恩控告父母不该生他。
这不仅是赞恩的心里话,也是导演的愿望:那些泥菩萨过河,自身都难保的夫妻,干嘛要生那么多孩子?
02压力≠动力:压力越大,不代表动力越强
有人说,孩子多也不是坏事啊。有压力才有动力,孩子越多,赚钱的动力就越大,只养活自己能有什么上进心,但为了让孩子过得体面,他们一定拼命工作,挖掘自己的潜能。这是好事呢!
这种想法,就和“长的越胖,身体越健康”一样极端。
比如,假设你是一名成绩较差的高三学生,从没上过分(总分),父母不知怎的,突然下达了死命令:你得考上清北复交,否则不准回家。是不是你就从此废寝忘食、挑灯夜读,高考超常发挥+分?
不是的。
父母给了你高考目标的压力,你听到之后很焦虑,但是学习动力并不会因此增加,因为在一年里涨分太艰难了,绝大多数人产生的不是向上的动力,而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来的,指的是:当我们面对某个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感觉——不管我们怎么做,都不能改变现状,都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
既然怎么做都没用,那为啥还要做呢?所以习得性无助会导致我们直接放弃尝试的过程。
可是,斯坦福大学的健康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表达了不同观点:压力不是有害的,它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能让我们变得积极、勇敢、坚强。
这两种观点到底哪个正确呢?正确答案是,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我们遇到巨大压力时,只要经过两步,就能避免习得性无助,发现压力的意义:
首先,改变旧的思维模式,把“压力让我痛苦,压力降低我的表现”变成“压力能使我进步和成长”,并不断自我暗示;
其次,做出形象具体、高效的行动规划,并运用到实践中。
如果高三的你相信自己可以创造奇迹,并且设计详细可靠的复习计划,如找出上升空间很大的学科,让父母请优秀的辅导老师,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一年后,如果你考上了清北复交,你就会发现父母施加的压力,让你进步成长了很多。这样你才能得出麦格尼格尔的结论:压力并非是坏的。如果这两步都做不到,你就只会感到很无助。
在电影中,孩子越生越多,压力越来越大,父母没能提高工作动力,也没能让家庭宽松富裕起来,则是因为第二步无法实现:孩子的增多,不仅没能促使他们赚更多钱(难民找不到好工作,只能做体力性质的杂活),日常开销还翻倍,还需要妻子花大量的时间来照顾,养家的重任落在丈夫一个人身上,这让他觉得生不如死,他后悔结婚了。
于是,父亲越来越颓废,明明孩子们哭声一片,他却一声不吭地抽烟,或者躺在沙发上睡觉,他焦虑又无助,对家里的事情越来越冷漠。
其实,改变负面思维很简单,但要让改变的计划落地,却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因为现实有很多阻碍。对于难民这种特殊群体来说,他们遇到的阻碍远远大于普通人,不是单靠个人的勤劳踏实、设定目标、反应灵活就能解决的,还涉及到大国关系、国家政策等等。
哲学中有个基本概念:客观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中,很多事情又何尝不是呢?
03赞恩伤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电影最让人潸然泪下的,就是赞恩刺杀房东了。当他得知11岁的妹妹被30多岁的丈夫害死之后,所有的委屈顷刻爆发,他像一个英雄一样,奋不顾身地抓起水果刀,以米赛跑的速度,冲向了仇人的家里。
有观众说,这孩子一点不学好,小小年纪违法犯罪,家里已经很混乱了,还给父母惹这么大的麻烦,电影为什么要给他洗白?
赞恩的行为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情境的作用。
情境是社会心理学的术语,它指的是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环境条件。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很大,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在不同的环境下,我们会做出不一样的行为,这是人的本能。
比如,当你在学校或在公司上班时,会表现得严肃和谨慎,服装、肢体动作、语言表达都会采用客套端正的礼仪规则,回到家后,你就会放松下来,柔软的家居服和拖鞋,不化妆,不洗头,这完全是两个模样的你。
我们能说这两种方式哪个不对,哪个更高级吗?不能,它们只是适用于不同场合而已。无论是把随意慵懒放到社会上,还是把威严谨慎带回家里,都是不合适的,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
电影中,赞恩在得知最疼爱的妹妹被人害死,而凶手依然逍遥法外之后,他义愤填膺,持刀复仇,从理论上讲,是正常的。试想一下,如果是你最亲的人受到极大的伤害,你能置之不理吗?
当然,故意伤人、杀人都是违法的,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犯法犯罪都必须接受法律的制裁,在情与法产生冲突的时候,法律还是得占据上风。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不应该有情感、有情绪,也不意味着所有的违法犯罪事件,都应归咎于罪犯品行不端、没教养。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其实,赞恩除了砍伤了房东之外,做的其它事都是善意的,帮父母赚钱、分担家务、照顾弟弟妹妹、阻止妹妹出嫁、找工作自食其力、悉心照顾黑人小孩等,总体来说,他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
坏人做了一件好事,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英雄,好人却因为只做了一件错事,竟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不再一叶障目,而是看到事物的全貌之后再作出评价呢?
04命运的决定权在你,而不是其他人
回到电影的主旨上来,这个家庭如今的一地鸡毛,是由谁造成的?
有些自以为聪明的人说,这是由于某国发动了叙利亚战争,导致无辜的人出逃,他们成了寄生虫一样的难民,这不是一个多生孩子是否有错的辩论题,而是一个声讨战争的起诉书。
战争的确影响巨大。但对于赞恩一家来说,决定他们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不是战争,而是父母的选择。
他们可以选择只生一两个孩子,然后把时间精力用在提升工作技能、赚钱投资的事情上,也可以选择生十几个孩子,然后整天待在家里给孩子喂奶,教孩子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同时继续抱怨命运不公。
是的,战争给他们的确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前面我就说过,难民这个特殊群体的工作和生活会遇到很多阻碍,不是仅凭努力就可以改善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应该给自己增添更多的生活压力,使得原本清贫的生活雪上加霜。
赞恩的父母不能控制大国的关系、国家的军事行动,但他们能控制自己是否做好安全措施,也能决定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他们不能抵挡命运发射的枪弹雨林,但可以给自己增设几道防火墙。
因为你的生活只属于你,不属于别人,如果只是一味抱怨别人的过错,就等于主动地把人生的控制权交到别人手上,仿佛在说:我的前途、我的心情都是你决定的,请你尽情地胡作非为吧!
而对于活在和平国度的我们来说,这部电影依然有很大的启示:
不要再抱怨因为同事太挑剔,所以你要离职,想想你还能做些什么,因为离职后要重新找工作的人是你;不要再责怪老公太懒惰、太拖拉,想想你还能做些什么,因为生气的人是你;不要再打骂孩子,因他太叛逆让你胃病复发,想想你还能做些什么,因为生病的人将会是你。
荣格说:把生命放到自己手上,你会发现,没有其他人可以责怪。
因为那是你自己的人生,别人根本无权干涉,更别提主导。
因为你还有选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252.html